[1] |
刘刚, 黄何鑫, 吴越, 侯芳, 赵帮胜, 张艳妮, 吴小力, 刘齐, 马亚轩.
鄂尔多斯盆地乌拉力克组页岩孔隙空间影响因素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勘探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9
|
[2] |
黄军平, 张才利, 谭开俊, 黄正良, 史江龙, 张艳, 李相博, 郭玮, 王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鄂尔多斯盆地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勘探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3
|
[3] |
高小洋, 王传尚, 张建伍, 封莉, 严婧文, 万涛, 朱建斌, 徐鹏程, 王斌, 胡勇.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笔石带划分及对沉积演化的指示【鄂尔多斯盆地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勘探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7
|
[4] |
赵静, 黄志龙, 张景缘, 邓广君, 许马光.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与分级评价
. 沉积学报,
2024, 42(1): 295-30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8
|
[5] |
马剑, 黄志龙, 吴红烛, 刘平, 徐新德.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5, 33(5): 983-99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4
|
[6] |
.
莺歌海盆地东北部邻区7条主要入海河流重砂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28-237.
|
[7] |
沈平.
我国生物气藏碳、氢同位素特征、形成途径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83-187.
|
[8] |
李胜利.
滨浅海泥流沟谷识别标志、类型及沉积模式——以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为例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76-1080.
|
[9] |
卢双舫.
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生成期的碳同位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08-313.
|
[10] |
卢双舫.
吐哈盆地生物气—低熟气评价的元素平衡法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63-1070.
|
[11] |
张小军.
淮南煤田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比例及资源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314-318.
|
[12] |
赵必强, 肖贤明, 胡忠良, 黄保家.
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天然气来源与运聚模式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56-161.
|
[13] |
张发强, 王震亮, 吴亚生, 杨计海, 罗晓容.
消除影响压实趋势线地质因素的方法——以莺歌海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26-332.
|
[14] |
王国芝, 王成善, 曾允孚, 赵锡奎.
滇西高原的隆升与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34-240.
|
[15] |
林春明, 钱奕中.
浙江沿海平原全新统气源岩特征及生物气形成的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70-75.
|
[16] |
黄志龙, 柳广弟, 郝石生.
东方1-1气田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2): 66-69.
|
[17] |
雷怀彦, 师育新, 房玄.
铝硅酸盐矿物成岩演化对形成过渡带气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5, 13(2): 22-32.
|
[18] |
朱莲芳.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40-149.
|
[19] |
何家雄, 黄火尧, 陈龙操.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油气运聚机制
. 沉积学报,
1994, 12(3): 120-129.
|
[20] |
尚慧芸, 姜乃煌.
陆相沉积盆地指相生物标记物及分子参数
. 沉积学报,
1983, 1(1): 107-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