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作栋.
烃源岩中C19~C29甾烷系列和25降藿烷系列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0-185.
|
[2] |
马素萍, 贺建桥, 夏燕青.
油气形成过程中一个最明显的氧化还原反应实例——胡萝卜烷的形成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124-128.
|
[3] |
姚素平, 胡文, 薛春燕, 张景荣, 曹剑.
瓦窑堡煤系有机岩石学特征及煤成烃潜力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3): 518-524.
|
[4] |
柳益群, 袁明生, 周立发, 张世焕.
新疆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烛藻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95-599.
|
[5] |
史基安, 王琪, 赵欣.
不同类型烃源岩气态烃的生成特征研究——来自差热—色谱联机热模拟实验方法的证据
. 沉积学报,
1999, 17(2): 301-305.
|
[6] |
张立平, 黄第藩, 廖志勤.
伽马蜡烷——水体分层的地球化学标志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36-140.
|
[7] |
李荣西, 金奎励.
煤成烃生成及排驱加水热模拟实验
. 沉积学报,
1998, 16(1): 98-102.
|
[8] |
陈世加, 黄第藩, 赵孟军.
用储层岩石抽提物的饱和烃色谱指纹识别油气层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49-152.
|
[9] |
李景贵, 范璞, 崔明中, 李振西, 张柏生, 张谦, 王有孝.
塔里木盆地和唐山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差热-色谱热解气态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76-81.
|
[10] |
曾凡刚, 周世新, 王关玉, 李贤庆, 霍永忠, 蔡春芳.
广西第三系煤系地层油砂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3): 89-95.
|
[11] |
赵长毅, 程克明, 王飞宇.
吐哈盆地煤成烃主要贡献组分剖析
. 沉积学报,
1997, 15(2): 95-99.
|
[12] |
陈践发, 于心科, 沈润梅.
有机硫化物色谱-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及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初探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34-137.
|
[13] |
孙永革, 盛国英, 傅家谟.
我国主要含煤油气盆地煤系源岩PY-GC热解产物组成及意义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20-127.
|
[14] |
夏燕青, 罗斌杰.
二环倍半萜烷生成演化的热模拟
. 沉积学报,
1994, 12(3): 106-113.
|
[15] |
丁安娜, 张中宁, 惠荣耀.
煤岩显微组份和全煤热解色谱分析
. 沉积学报,
1994, 12(4): 87-94.
|
[16] |
顾永达, 林明辉, 盛国英, 付家谟.
浑源煤和乐平煤抽出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Ⅰ.烷烃部分
. 沉积学报,
1991, 9(S1): 34-43.
|
[17] |
吴俊.
淮南煤田同变质程度不同煤层煤的成烃作用和储气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0, 8(4): 115-123.
|
[18] |
史继扬, R.P.菲耳普.
沾化凹陷生油岩的裂解色谱、裂解色谱—质谱分析及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85, 3(3): 65-73.
|
[19] |
尚慧芸, 姜乃煌.
陆相原油及生油岩中的特征生物标志物——伽傌烷
. 沉积学报,
1984, 2(4): 88-96.
|
[20] |
傅家谟, 刘德汉.
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
. 沉积学报,
1983, 1(4): 1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