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南黄海中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与分子组成研究
. 沉积学报,
2013, 31(3): 497-508.
|
[2] |
陈祖林.
煤和泥岩不同温度条件下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的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87-592.
|
[3] |
王建.
晋县凹陷赵7井原油中异常高丰度地芰烷化合物 的检出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 沉积学报,
2009, 27(2): 372-379.
|
[4] |
包建平.
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原油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4): 646-652.
|
[5] |
南青云.
塔河油田原油甾藿烷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再认识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94-299.
|
[6] |
赵红静, 尹凡举, 张敏, 张春明, 梅博文.
利用芳烃化合物预测生物降解原油的粘度
. 沉积学报,
2002, 20(3): 515-518.
|
[7] |
张敏, 龙长河, 张俊, 张春明, 胡伯良.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的运移分馏作用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50-155.
|
[8] |
刘晓艳, 李宜强, 冯子辉, 李景坤, 郭树岐.
不同采出程度下石油组分变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24-326.
|
[9] |
李素梅, 王铁冠, 张爱云, 郭绍辉, 张水昌.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2): 312-317.
|
[10] |
张敏, 张俊.
塔里木盆地原油噻吩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20-126.
|
[11] |
段毅, 彭林, 马兰花, 周世新.
兰州市大气飘尘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Ⅱ酮和醇脂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56-160.
|
[12] |
雷加锦, 盛国英, 彭平安.
高有机硫煤抽提物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与热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2): 20-23.
|
[13] |
杨家静, 胡伯良.
吐哈盆地原油和烃源岩单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油源对比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07-211.
|
[14] |
刘洛夫.
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84-187.
|
[15] |
张世英, 张景廉, 张平中.
胜利油田孤岛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1): 7-12.
|
[16] |
张柏生, 刘文汇, 徐永昌, 王兆云, 吴铁生.
辽河盆地过渡带有机地球化学(Ⅰ)──不同赋存状态的有机质与过渡带气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4, 12(4): 58-65.
|
[17] |
张水昌, 童箴言.
海相碳酸盐岩中矿物结合有机质的组成及成烃演化
. 沉积学报,
1992, 10(1): 76-82.
|
[18] |
沈平, 陈践发, 彭韵硕.
轻烃中C6族组成和芴系化合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2, 10(1): 68-75.
|
[19] |
傅家谟, 盛国英.
中国陆相原油的成因和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8.
|
[20] |
罗斌杰, 李新宇, 杨醒华, J.Collen, J.H.Johnston.
新西兰原油生物标记化合物的一般特征
. 沉积学报,
1989, 7(1): 2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