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油层不同开采时期原油组分变化特征

陈祖林 朱扬明 陈奇

陈祖林, 朱扬明, 陈奇. 油层不同开采时期原油组分变化特征[J]. 沉积学报, 2002, 20(1): 169-173.
引用本文: 陈祖林, 朱扬明, 陈奇. 油层不同开采时期原油组分变化特征[J]. 沉积学报, 2002, 20(1): 169-173.
CHEN Zu-lin, ZHU Yang-ming, CHEN Qi. The Change of Crude Oil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Stag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2, 20(1): 169-173.
Citation: CHEN Zu-lin, ZHU Yang-ming, CHEN Qi. The Change of Crude Oil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Stag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2, 20(1): 169-173.

油层不同开采时期原油组分变化特征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祖林 男 1973年出生 硕士 开发地球化学

  • 中图分类号: P593

The Change of Crude Oil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Stages

  • 摘要: 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对取自塔里木盆地的东河、塔中和轮南油田不同时期开采出的原油样品进行剖析,研究其宏观组成和微观分子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原油饱 /芳比值随开采时间的推移呈下降的趋势;饱和烃与非烃 +沥青质的含量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原油中正构烷烃的主峰碳数后移,原油的轻 /重组分比降低。原油碱性氮、有机酸等非烃类化合物随开采时间的推移也呈降低的趋势。这些变化与原油在驱替过程中的自然色层吸附作用机理和原油中各种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关。该项研究对于深入探索驱油机理、预测原油润湿性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1] 王玉侠译.在石油渗透过程的模拟中单芳烃和双芳烃组分的变化[C].地质科学译丛 1995,12(4):44~47
    [2] Skauge A,Standal S,Boe S O,Skauge T,et al.Effects of organic acids and bases and oil composition on wettablity.SPE 56 673:103~111
    [3] 刘小艳,李宜强,冯子辉等.不同采出程度下石油组分变化特征[J].沉积学报,2000,18(2):324~326
    [4] Maowen Li,Huanxin Yao,Stasiuk L D,et al.Effect of maturity and petroleum expulsion on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 yields and distribution in Duvernay Formation petroleum source rocks in central Alberta,Canada[J].Organic Geochemistry.1997,28:731~745
    [5] Buckley J S,Liu Y,Xie X.Asphaltenes and crude oil wetting -The effect of oil composition[C].SPE 35366:205~220
    [6] Maowen Li,Larter S R.Interactions of organic nitrogen species with mineral water and organic networks:Implications to petroleum geochemistry.205th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Meeting.Division of Geochemistry,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bstract Paper 89,1993
  • [1] 陈祖林.  煤和泥岩不同温度条件下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的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87-592.
    [2] 张敏, 龙长河, 张俊, 张春明, 胡伯良.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的运移分馏作用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50-155.
    [3] 刘晓艳, 李宜强, 冯子辉, 李景坤, 郭树岐.  不同采出程度下石油组分变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24-326.
    [4] 张敏, 张俊.  塔里木盆地原油噻吩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20-126.
    [5] 段毅, 彭林, 马兰花, 周世新.  兰州市大气飘尘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Ⅱ酮和醇脂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56-160.
    [6] 雷加锦, 盛国英, 彭平安.  高有机硫煤抽提物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与热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2): 20-23.
    [7] 刘洛夫.  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84-187.
    [8] 张世英, 张景廉, 张平中.  胜利油田孤岛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1): 7-12.
    [9] 张柏生, 刘文汇, 徐永昌, 王兆云, 吴铁生.  辽河盆地过渡带有机地球化学(Ⅰ)──不同赋存状态的有机质与过渡带气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4, 12(4): 58-65.
    [10] 沈平, 陈践发, 彭韵硕.  轻烃中C6族组成和芴系化合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2, 10(1): 68-7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9
  • HTML全文浏览量:  7
  • PDF下载量:  27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0-12-04

目录

    油层不同开采时期原油组分变化特征

      作者简介:

      陈祖林 男 1973年出生 硕士 开发地球化学

    • 中图分类号: P593

    摘要: 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对取自塔里木盆地的东河、塔中和轮南油田不同时期开采出的原油样品进行剖析,研究其宏观组成和微观分子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原油饱 /芳比值随开采时间的推移呈下降的趋势;饱和烃与非烃 +沥青质的含量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原油中正构烷烃的主峰碳数后移,原油的轻 /重组分比降低。原油碱性氮、有机酸等非烃类化合物随开采时间的推移也呈降低的趋势。这些变化与原油在驱替过程中的自然色层吸附作用机理和原油中各种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关。该项研究对于深入探索驱油机理、预测原油润湿性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English Abstract

    陈祖林, 朱扬明, 陈奇. 油层不同开采时期原油组分变化特征[J]. 沉积学报, 2002, 20(1): 169-173.
    引用本文: 陈祖林, 朱扬明, 陈奇. 油层不同开采时期原油组分变化特征[J]. 沉积学报, 2002, 20(1): 169-173.
    CHEN Zu-lin, ZHU Yang-ming, CHEN Qi. The Change of Crude Oil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Stag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2, 20(1): 169-173.
    Citation: CHEN Zu-lin, ZHU Yang-ming, CHEN Qi. The Change of Crude Oil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Stage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2, 20(1): 169-173.
    参考文献 (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