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宫越, 郭荣涛, 张忠民, 苏玉山, 林东升, 王兴华, 吴高奎.
刚果扇盆地深水沉积体系及控制因素研究——以渐新统-中新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3
|
[2] |
刘邦, 张新新, 翟光华, 袁圣强, 王中凡, 王崇.
尼日尔Termit盆地Trakes斜坡上白垩统Donga组海相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7
|
[3] |
年涛, 杨金川, 姜在兴, 贾光华, 闫晓倩, 孟嘉轶, 吕江锋.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始新统红层沉积再认识
. 沉积学报,
2023, 41(1): 150-1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6
|
[4] |
王光绪, 吴伟, 李全, 周永胜, 梁诗琴, 刘惟庆, 冯阵东.
新西兰深水Taranaki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迁移及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1): 85-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0
|
[5] |
何海龙, 郭佩, 李长志, 魏研, 张锡婷, 文华国.
柴达木盆地渐新统上干柴沟组碳酸盐纹层成因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5
|
[6] |
吴飘, 侯读杰, 甘军, 丁文静, 梁刚, 李兴, 冯信荦, 王慧.
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渐新统烃源岩发育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3): 633-64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8
|
[7] |
伊硕, 黄文辉, 金振奎, 高白水.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KT-II层碳酸盐岩微相特征与沉积环境研究——以扎纳若尔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1): 139-15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14
|
[8] |
.
碳酸盐岩中地开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10-317.
|
[9] |
窦伟坦.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坡折带、斜坡类型与油藏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29-1134.
|
[10] |
李磊.
块体搬运复合体的识别、演化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1): 76-82.
|
[11] |
张英利.
滦平盆地上白垩统九佛堂组中的熔积岩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05-110.
|
[12] |
夏青松.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46-252.
|
[13] |
朱迎堂, 方小敏,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6): 775-782.
|
[14] |
朱迎堂 方小敏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75-782.
|
[15] |
汪双清, J.Rullktter, 王培荣.
绿河油页岩中的开链醇化合物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74-480.
|
[16] |
冯有良, 潘元林, 郑和荣.
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层序地层模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76-383.
|
[17] |
蔡进功, 姜秀芳, 范存堂.
东营盆地始新统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27-37.
|
[18] |
陈中强.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什拉甫组的微地层分析──点断加积旋回理论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38-46.
|
[19] |
贾炳文, 郝临山.
大同云岗矿区井下陷落柱中的地开石
. 沉积学报,
1987, 5(1): 77-85.
|
[20] |
王诗佾.
伊利石“开形指数”的地质意义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1): 5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