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程浩, 金振奎, 余文端, 李百强, 朱小二, 陈斌, 吴珍珍.
基于分形理论、因子分析的储层分类评价依据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28-8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1
|
[2] |
昝灵, 柴方园, 印燕铃.
溱潼凹陷斜坡带原油物性和地化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68-10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88
|
[3] |
刘建宁, 董桂玉, 王兵杰, 张琳婷, 霍少川, 曹玉鹏, 彭凯, 冷春鹏.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震积岩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267-12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5
|
[4] |
李维, 朱筱敏, 陈刚, 马英俊.
基于等时界面识别的浅水三角洲-河流沉积体系研究——以高邮凹陷黄珏地区古近系垛一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10-119.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3
|
[5] |
朱扬明, 李颖, 郝芳, 邹华耀, 郭旭升.
四川盆地海、陆相烃源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54-12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6
|
[6] |
肖良, 漆亚玲, 马文忠, 李相传, 郭俊锋, 孙楠, 姚肖永.
吐哈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稳定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9-4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7
|
[7] |
.
塔里木盆地一类新海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80-587.
|
[8] |
李亚军.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热史与成藏期判识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95-401.
|
[9] |
刚文哲.
高邮凹陷真武油田成藏期与动态成藏过程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80-586.
|
[10] |
周健.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马家嘴地区古近系戴南组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17-1128.
|
[11] |
王建.
晋县凹陷赵7井原油中异常高丰度地芰烷化合物 的检出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 沉积学报,
2009, 27(2): 372-379.
|
[12] |
舒强.
苏北盆地浅钻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11-117.
|
[13] |
傅 强.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80-385.
|
[14] |
廖玉宏, 耿安松, 卢家烂.
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 沉积学报,
2006, (5): 756-762.
|
[15] |
舒 强.
苏北盆地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变化特征及其意义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76-281.
|
[16] |
张喜林.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 沉积学报,
2006, 24(1): 81-89.
|
[17] |
居春荣, 黄杏珍, 闫存凤, 邵宏舜, 妥进才.
湖相碳酸盐岩在建立苏北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作用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13-121.
|
[18] |
赵靖舟, 戴金星.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14-319.
|
[19] |
周祖翼, 毛凤鸣, 廖宗廷, 郭彤楼.
裂变径迹年龄多成分分离技术及其在沉积盆地物源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56-458,473.
|
[20] |
杨家静, 胡伯良.
吐哈盆地原油和烃源岩单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油源对比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07-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