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扬明, 郝芳, 邹华耀, 李平平, 胡东风.
川北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重排藿烷组成变化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137-11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8
|
[2] |
厚刚福, 宋兵, 倪超, 陈薇, 王力宝, 窦洋, 李亚哲, 彭博.
致密油源储配置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78-10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2
|
[3]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4] |
杨永才, 李友川, 孙玉梅, 吴克强, 刘丽芳.
四环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中国东部断陷湖盆新分子化石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34-84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7
|
[5] |
赵青芳, 李双林, 温珍河, 龚建明, 肖国林, 吴亮亮.
北黄海盆地LV井侏罗系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94-80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9
|
[6] |
马立元, 尹航, 陈纯芳, 尹伟.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2): 416-4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21
|
[7] |
崔景伟.
冀北凹陷高于庄组与洪水庄组在岩芯、露头中多赋存态生物标志物的对比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93-598.
|
[8] |
段毅.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64-171.
|
[9] |
付修根.
藏北南羌塘盆地扎仁地区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4): 697-704.
|
[10] |
房嬛.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源岩和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饱和烃馏分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91-895.
|
[11] |
郭建军.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的研究新进展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18-524.
|
[12] |
包建平.
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原油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4): 646-652.
|
[13] |
陈文彬.
北羌塘盆地布曲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808-814.
|
[14] |
胡 瑛.
黄骅坳陷滩海三马地区烃源岩分子标志物特征及其沉积相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19-425.
|
[15] |
孟仟祥, 房嬛, 徐永昌, 沈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和煤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9-736.
|
[16] |
刘洛夫, 康永尚, 齐雪峰, 唐勇, 熊正祥.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烃源岩评价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87-694.
|
[17] |
张枝焕, 杨藩, 李东明, 方朝亮.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19-123,131.
|
[18] |
史继扬, 向明菊, 洪紫青, 林树基, 周启永.
五环三萜烷的物源和演化
. 沉积学报,
1991, 9(S1): 26-33.
|
[19]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
[20] |
黄第藩, 张大江, 李晋超, 黄晓明, 周翥虹.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1989, 7(2): 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