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茂德, 文华国, 葛毓柱, 沈安江, 付小东, 张建勇.
非淡水成因选择性溶蚀及其沉积旋回中差异性分布特征研究——以羌塘盆地布曲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42
|
[2] |
李忠.
沉积盆地深层—超深层成岩动力学:若干研究进展与专属问题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768-17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9
|
[3] |
朱永进, 沈安江, 刘玲利, 陈永权, 俞广.
塔里木盆地晚震旦世—中寒武世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勘探地位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98-4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5
|
[4] |
李肖杨, 梁浩, 张珂, 李忠云, 公王斌, 傅建利.
侯马—运城盆地沉积特征及其对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及河流演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06-3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0
|
[5] |
王凯, 关平, 邓世彪, 刘沛显, 金亦秋.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生物礁储集性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86-3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7
|
[6] |
.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多期成藏模式及勘探有效性
. 沉积学报,
2012, 30(1): 166-178.
|
[7] |
祖辅平.
金衢盆地的原型及其含油气前景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44-657.
|
[8] |
曹养同.
库车盆地古—新近纪蒸发岩沉积对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期次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54-1065.
|
[9] |
李云海.
浙闽沿岸南部泥质沉积中心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季节性差异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50-157.
|
[10] |
李士祥.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0, 28(4): 798-807.
|
[11] |
陈永权.
塔里木盆地塔中19井奥陶系蓬莱坝组云灰互层段的 岩性旋回特征与“顶侵型”埋藏云化模式的建立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02-211.
|
[12] |
陈国俊.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文昌组浊积体含油气性分析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81-885.
|
[13] |
陶明华.
旋回性沉积序列的形成机理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05-510.
|
[14] |
.
蒸发岩与油气生成、保存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96-606.
|
[15] |
张珂, 刘开瑜, 吴加敏, 杨景春, 蔡剑波.
宁夏中卫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65-473.
|
[16] |
王震亮, 陈荷立.
试论古水动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油气的多期次运聚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39-344.
|
[17] |
李相博, 王新民, 袁剑英, 马龙, 靳久强, 于均民, 晁吉俊.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遥感探测及其地球动力学与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33-439.
|
[18] |
薛莲花, 陈国俊, 朱玉双, 张晓宝.
含油气岩系中含铵矿物研究现状与前景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19-323.
|
[19] |
沈健伟.
弗拉斯晚期桂林组上段旋回性和双孔层孔虫堆积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3, 11(1): 103-110.
|
[20] |
朱家祥, 李淑贞.
苏北高邮凹陷戴一段砂岩矿物和孔隙成岩机理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9, 7(3): 3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