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

朱莲芳

朱莲芳.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J]. 沉积学报, 1995, 13(2): 140-149.
引用本文: 朱莲芳.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J]. 沉积学报, 1995, 13(2): 140-149.
Zhu Lianfang. A Diagenetic Model on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Gas Reserviors in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5, 13(2): 140-149.
Citation: Zhu Lianfang. A Diagenetic Model on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Gas Reserviors in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5, 13(2): 140-149.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

基金项目: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朱莲芳,63岁,研究员,沉积学、矿物学

A Diagenetic Model on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Gas Reserviors in China

  • 摘要: 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和成岩环境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成岩环境划分为海洋、埋藏和表生三种环境。碳酸盐岩储气层的形成主要为白云岩化作用和岩溶作用。对次生孔隙的储集空间成因,提出了白云岩化形成白云岩溶孔的机制。岩溶作用是在地壳抬升的表生环境作用下,碳酸盐岩发生溶解、溶蚀、坍塌等作用的总和。提出了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明确指出在成岩过程中有三次储集层形成,每次伟层的形成,都可形成气田。并论证了储集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变化因素、形成时间以及对储层条件评价。
  • [1] 1.马宝林等,1991,塔里木沉积岩形成演化与油气,北京:科学出版社,141-170。

    2.四川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编,1989,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3.李国玉等,1987,中国气田图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童晓光、梁狄刚主编,1992,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论文集,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5.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有机地球化学室与沉积室.1982,有机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6.罗宾.巴瑟斯特,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翻译组译,1977,碳酸盐沉积物及其成岩作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 [1] 杨朝屹, 夏青松, 杨鹏, 何成其, 刘芳兰, 卿山.  川西—川北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岩流体特征分析及复合成岩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1
    [2] 牟传龙, 王秀平, 王启宇, 王远翀.  关于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盒8段储层成岩相的再认识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46-35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3
    [3] 张金亮, 司学强, 梁杰, 林辉.  陕甘宁盆地庆阳地区长8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25-233.
    [4] 李儒峰, 鲍志东.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1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风化成岩模式和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90-396.
    [5] 刘文彬, 李节通, 伏万军.  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泥质岩直接盖层的毛管压力封闭特征 . 沉积学报, 1996, 14(1): 80-85.
    [6] 陈琴芳, 胡志水.  川南下二叠统致密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系统孔隙(广义)类型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44-150.
    [7] 陈荣坤.  稳定氧碳同位素在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4): 11-21.
    [8] 王英华.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1992, 10(3): 85-95.
    [9] 韩征, 余素玉.  滇西宁蒗—丽江地区泥盆系白云岩的成因 . 沉积学报, 1990, 8(2): 51-58.
    [10] 刘宝珺, 余光明, 王成善, 张哨楠.  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 . 沉积学报, 1989, 7(1): 11-2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49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52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4-10-15
  • 刊出日期:  1995-06-10

目录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

      基金项目: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

      朱莲芳,63岁,研究员,沉积学、矿物学

    摘要: 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和成岩环境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成岩环境划分为海洋、埋藏和表生三种环境。碳酸盐岩储气层的形成主要为白云岩化作用和岩溶作用。对次生孔隙的储集空间成因,提出了白云岩化形成白云岩溶孔的机制。岩溶作用是在地壳抬升的表生环境作用下,碳酸盐岩发生溶解、溶蚀、坍塌等作用的总和。提出了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明确指出在成岩过程中有三次储集层形成,每次伟层的形成,都可形成气田。并论证了储集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变化因素、形成时间以及对储层条件评价。

    English Abstract

    朱莲芳.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J]. 沉积学报, 1995, 13(2): 140-149.
    引用本文: 朱莲芳.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J]. 沉积学报, 1995, 13(2): 140-149.
    Zhu Lianfang. A Diagenetic Model on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Gas Reserviors in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5, 13(2): 140-149.
    Citation: Zhu Lianfang. A Diagenetic Model on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Gas Reserviors in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5, 13(2): 140-149.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