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伍坤宇, 熊鹰, 谭秀成, 刘向君, 张云峰, 陈晓冬, 李亚锋, 郭荣涛, 曹喆, 王鹏.
储层孔隙系统“水—岩”反应结晶动力学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4): 996-10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9
|
[2] |
赵建华, 金之钧.
泥岩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1): 58-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3
|
[3] |
张敏, 李谨, 陈菊林.
热力作用对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的作用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33-10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3
|
[4] |
.
浊沸石溶蚀过程的热力学计算与次生孔隙发育带预测——以徐家围子断陷深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3): 509-515.
|
[5] |
.
有机质碳同位素热力学分馏与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88-593.
|
[6] |
.
碳酸盐岩溶解—沉淀热力学模型及其在塔北地区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2, 30(2): 219-230.
|
[7] |
张永翰.
原油与硫酸盐的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模拟实验及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5): 994-1001.
|
[8] |
黄思静.
碳酸盐倒退溶解模式的化学热力学基础〗——与H2S有关的溶解介质及其与CO2的对比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9.
|
[9] |
刘宝珺.
沉积成岩作用研究的若干问题
. 沉积学报,
2009, 27(5): 787-791.
|
[10] |
于炳松.
油气储层埋藏成岩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热力学
. 沉积学报,
2009, 27(5): 896-903.
|
[11] |
杜彬彬.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E13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及其热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2-857.
|
[12] |
刘建清, 赖兴运, 于炳松, 陈晓林, 隋成.
地层水条件下碳酸盐矿物热力学平衡条件及其在克拉2气田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5): 636-640.
|
[13] |
.
地层水条件下碳酸盐矿物热力学平衡条件及其在克拉2气田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36-640.
|
[14] |
江文荣, 周雯雯.
珠三坳陷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1998, 16(4): 91-97.
|
[15] |
颜佳新, 伍明, 李方林, 方念乔.
湖北省巴东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4): 78-83.
|
[16] |
卢双舫, 王子文, 付晓泰, 王振平.
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标定及其在热史恢复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6, 14(4): 24-30.
|
[17] |
夏树屏, 陈若愚, 高世扬.
青藏高原钠硼解石的物理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4, 12(1): 117-121.
|
[18] |
牛作民.
东太平洋洋底沉积物的物质组成与物理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3, 11(1): 121-127.
|
[19] |
王英华.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1992, 10(3): 85-95.
|
[20] |
吴明清, 宋云华, 欧阳自远.
介壳生物化石矿物组合的热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1991, 9(1): 129-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