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耿海波, 付世骞, 师明川, 张加赢, 郭会灿, 安丽平.
东胜铀矿床中主要微生物成矿因素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41(3): 684-69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7
|
[2] |
余烨, 蔡灵慧, 尹太举, 张兴强, 许泓, 黄俨然, 曹涛涛.
湖相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2, 40(1): 34-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7
|
[3] |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沉积学报,
2021, 39(1): 88-1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7
|
[4] |
刘振, 马志鑫, 刘伟, 凌云.
重庆秀山小茶园地区南华纪大塘坡组沉积环境与锰矿产出规律
. 沉积学报,
2021, 39(3): 515-5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9
|
[5] |
刘福田, 李荣西, 刘新社, 杨鸣一, 赵帮胜, 吴小力, 覃小丽.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西部气田“源控”主导的天然气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29-11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2
|
[6] |
朱筱敏, 谈明轩, 董艳蕾, 李维, 秦祎, 张自力.
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讨论——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评述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5
|
[7] |
刘池洋, 赵红格, 赵俊峰, 吴柏林, 黄雷, 王建强, 张东东, 张少华.
能源盆地沉积学及其前沿科学问题
. 沉积学报,
2017, 35(5): 1032-104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14
|
[8] |
.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系“二元”层序结构特征及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14, 32(2): 325-333.
|
[9] |
.
“巫山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和物源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1): 78-84.
|
[10] |
.
深水块状砂岩碎屑流成因的直接证据:“泥包砾”结构——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研究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11-622.
|
[11] |
.
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本溪组铁质鲕粒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3, 31(3): 396-403.
|
[12] |
万秋.
鄂西地区茅口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04-711.
|
[13] |
殷科华.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52-457.
|
[14] |
晋慧娟, 孙明良, 李育慈.
内蒙古桌子山中奥陶统的“特殊”浊积岩系
. 沉积学报,
2005, 23(1): 34-40.
|
[15] |
刘文均, 卢家烂.
湘西下寒武统有机地化特征——MVT铅锌矿床有机成矿作用研究(Ⅲ)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90-296.
|
[16] |
张复新, 马建秦.
陕西镇安—山阳地区南羊山组重力流沉积作用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3): 48-54.
|
[17] |
周炎如.
应用显微FT—IR光谱技术“原位”研究沉积岩中生油母质──干酪根
. 沉积学报,
1994, 12(4): 22-30.
|
[18] |
周炎如, 童正火, 于大森.
有机溶质在蒙脱石中“原位”吸附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1): 118-125.
|
[19] |
金若谷.
一种深水沉积标志—“瘤状结核”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1989, 7(2): 51-60.
|
[20] |
曾宪章, 刘淑珍, 马顺平.
未成熟生油岩中的“地质型”甾烷
. 沉积学报,
1989, 7(3): 9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