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

陶明信

陶明信.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J]. 沉积学报, 1994, 12(4): 40-50.
引用本文: 陶明信.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J]. 沉积学报, 1994, 12(4): 40-50.
Tao Ming Xin. Tectonic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Turpan一Hami Basin On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n and Orogenic Belt of Continental Inner Plat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4, 12(4): 40-50.
Citation: Tao Ming Xin. Tectonic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Turpan一Hami Basin On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n and Orogenic Belt of Continental Inner Plat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4, 12(4): 40-50.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陶明信 男 41岁 博士 研究员 构造地质与气体地球化学

  • 中图分类号: P548(245)

Tectonic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Turpan一Hami Basin On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n and Orogenic Belt of Continental Inner Plate

  • 摘要: 学术界普遍认为吐-哈盆地为板块碰撞作用所形成的压(扭)性盆地。本文研究发现,吐-哈盆地在沉积演化、构造变形、盆地结构、地球物理场及其所反映的壳幔结构等方面都与中国东部张性伸展盆地具有相似的特征;盆地自晚二叠世发育起,经历了两次(P—J,K—R)持续稳定而漫长的伸(扩)展演化,其间在侏罗纪末期和第四纪早期,盆地伸展与沉积受到两次短暂挤压作用的遏制而中断,同时改造了盆地长期形成的伸展构造。盆地伸展是由于“地幔底辟”作用,而两次挤压作用(火焰山运动和西域运动)则是由于盆地伸展,使其南、北邻区遭受挤压变形而长期积累应力,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发生断裂作用并释放应力而反作用于盆地的结果。从而本文提出吐-哈盆地为张性伸展盆地这一新的观点;结合有关模拟实验结果,同时提出“地幔底辟—盆地伸展—两侧挤压变形与应力积累—应力释放—伸展与沉积中断”的大陆板内地球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式。
  • [1] 朱夏,陈焕疆.1980,论中国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一),构造地质地质力学,263267,北京:地质出版社。
    [2] 李学惫,黄福林,刘厚仁,1992,西北地区主要盆地天然气斌存条件及远景评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3(1):78~89,
    [3] 姚葱君,1988,吐鲁番一哈密盆地板块构造演化及其含油气远景评价。石油勘探与开发,(6):12~18,
    [4] 俞仁连,傅恒,1993,吐香番一哈密盆地形成演化与含油气远景评价。新班石油地质,14(3):217~226,
    [5] 新班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1992.新.吐香番一哈密聚煤盆地形成演化及聚煤规律, 76~79,乌鲁木齐:新吸科技卫生出版社(K),
    [6] 桂混长,1993,伸展地区铲式正断层作用及其大地侧f观侧。地质论评.39(3):196~204,
    [7] 漆家福,陈发景,1992,辽东湾一下辽河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3(3);272~282,
    [8] 肉明信,黄华芳,陈效玉,1989,裂谷模拟实验及其地质意义。地质论评,35(4); 359~365,
    [9] 张德润.1990,新吸东部地区大地构造问题探讨。新班地质,8(2):99~106.
    [10] 膝吉文,王谦身等,1983,中国东部地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和形成。地球物理学报,26(4);319~329,
    [11] 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等.1993,中国大陆及其海域地壳一上地慢三维速度结构。中国科学((B辑).23(2):180~188,
    [12] 胡军,丁德轩,胡方秋,1985,天山地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初探。新获地质,3(2):85-92,
    [13] 新获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85,中国新.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图说明书(1:2000000).64~71,北京:地质出版社。
    [14] 肉明信.1990,北天山山前乌普木齐一乌苏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新扭地质,8(4):351~361,
    [15] 陶明信.1992,新获乌鲁木齐一乌苏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地质学报,66(3):206~218,
    [16] 王仁,丁中一,殷有泉,1979.固体力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
    [17] 王同和,1988,中国东部油气区逆断层成因类型。地球科学,13(6):627-639,
  • [1] 牟传龙, 王启宇, 王秀平, 陈小炜, 周恳恳, 葛祥英.  造山带岩相古地理研究与实践——以甘肃省奥陶纪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1
    [2] 张荣虎, 张惠良, 周晨光, 沈扬, 寿建峰, 王波.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志留系储层构造挤压及火山热液改造效应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01-911.
    [3] 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构造事件年代学对比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39-953.
    [4] 陈守建.  昆仑造山带早—中泥盆世沉积特征及盆地性质探讨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41-551.
    [5]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57-665.
    [6] 戴传瑞, 张廷山, 郑华平, 叶舟, 梁兴, 姜照勇, 黄世伟, 胡清雄.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5): 657-665.
    [7] 杨明慧, 刘池阳.  陆相伸展盆地的层序类型、结构和序列与充填模式——以冀中坳陷下第三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22-228.
    [8] 田军, 龚一鸣, 梁斌, 黄继春.  东昆仑造山带二叠-三叠系遗迹化石及指相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61-366.
    [9] 何家雄, 黄火尧, 陈龙操.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油气运聚机制 . 沉积学报, 1994, 12(3): 120-129.
    [10] 夏邦栋, 刘洪磊, 方中, 吕洪波.  龙潭群沉积与扬子板块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格局 . 沉积学报, 1992, 10(4): 23-3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11
  • HTML全文浏览量:  4
  • PDF下载量:  42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3-12-02
  • 刊出日期:  1994-12-10

目录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

      作者简介:

      陶明信 男 41岁 博士 研究员 构造地质与气体地球化学

    • 中图分类号: P548(245)

    摘要: 学术界普遍认为吐-哈盆地为板块碰撞作用所形成的压(扭)性盆地。本文研究发现,吐-哈盆地在沉积演化、构造变形、盆地结构、地球物理场及其所反映的壳幔结构等方面都与中国东部张性伸展盆地具有相似的特征;盆地自晚二叠世发育起,经历了两次(P—J,K—R)持续稳定而漫长的伸(扩)展演化,其间在侏罗纪末期和第四纪早期,盆地伸展与沉积受到两次短暂挤压作用的遏制而中断,同时改造了盆地长期形成的伸展构造。盆地伸展是由于“地幔底辟”作用,而两次挤压作用(火焰山运动和西域运动)则是由于盆地伸展,使其南、北邻区遭受挤压变形而长期积累应力,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发生断裂作用并释放应力而反作用于盆地的结果。从而本文提出吐-哈盆地为张性伸展盆地这一新的观点;结合有关模拟实验结果,同时提出“地幔底辟—盆地伸展—两侧挤压变形与应力积累—应力释放—伸展与沉积中断”的大陆板内地球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式。

    English Abstract

    陶明信.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J]. 沉积学报, 1994, 12(4): 40-50.
    引用本文: 陶明信.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J]. 沉积学报, 1994, 12(4): 40-50.
    Tao Ming Xin. Tectonic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Turpan一Hami Basin On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n and Orogenic Belt of Continental Inner Plat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4, 12(4): 40-50.
    Citation: Tao Ming Xin. Tectonic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Turpan一Hami Basin On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n and Orogenic Belt of Continental Inner Plat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4, 12(4): 40-50.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