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立元, 胡才志, 邱桂强, 陈纯芳, 高金慧, 徐士林.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8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其结构模式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088-109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9
|
[2] |
陈薪凯, 刘景彦, 陈程, 马骁.
主要构型要素细分下的曲流河单砂体识别
. 沉积学报,
2020, 38(1): 205-2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1
|
[3] |
胡鹏, 于兴河, 陈宏亮, 赵晨帆, 周进松, 韩小琴, 李亚龙.
障壁坝砂体储层特征与成岩孔隙定量演化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本溪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2): 390-40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21
|
[4] |
曹江骏, 杨友运, 陈朝兵, 卜广平, 王茜, 杨一茗.
致密砂岩储层骨架砂体构型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段砂体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05-11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1
|
[5] |
林志鹏, 单敬福, 陈乐, 孙千军, 王义武, 汪菲.
基于地貌形态学交融的现代曲流河道迁移构型表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3): 427-4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5
|
[6] |
任双坡, 姚光庆, 毛文静.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薄层单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叠置模式——以古城油田泌浅10区核三段Ⅳ-Ⅵ油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82-5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6
|
[7] |
杨友运, 何康宁, 任颖惠.
华庆地区长63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模式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57-36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5
|
[8] |
单敬福, 赵忠军, 李浮萍, 孙立勋, 汤乃千, 王博, 高怀玺.
曲流河道沉积演化过程与历史重建——以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杨大城子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3): 448-45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03
|
[9] |
.
基于过程的分流平原高弯河道砂体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分析——以大庆油田萨北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53-662.
|
[10] |
.
松辽盆地新立—新北地区嫩江组三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半定量解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11-521.
|
[11] |
孙 雨.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60-768.
|
[12] |
陈景山.
富县探区低孔低渗砂体的成因类型与层内非均质模式
. 沉积学报,
2007, 25(1): 53-58.
|
[13] |
冯建伟.
河流储层建筑结构要素的定量识别——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07-213.
|
[14] |
李 阳.
地下侧积砂坝建筑结构研究及储层评价——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砂体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42-948.
|
[15] |
郑希民, 宋广寿, 王多云, 李凤杰, 王志坤, 李树同, 王峰, 刘自亮.
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长8油组厚层非均质砂体的沉积学解剖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72-277.
|
[16] |
顾家裕, 方辉, 贾进华.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辫状三角洲砂体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17-523.
|
[17] |
伍涛, 王建国, 王德发.
辫状河砂体储层沉积学研究──以张家口地区露头砂体为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1): 27-33.
|
[18] |
张昌民, 徐龙, 林克湘, 刘怀波, 裘亦楠.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
. 沉积学报,
1996, 14(4): 70-76.
|
[19] |
王建国, 王林凤, 王德发.
扇前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型建立初探──以阜新盆地海洲露头砂体研究为例
. 沉积学报,
1995, 13(1): 41-47.
|
[20] |
朱国华.
陕甘宁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系延长统低渗透砂体和次生孔隙砂体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85, 3(2): 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