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志伟, 钟怡江, 刘磊, 陈洪德, 王兴龙, 陈安清.
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演化及对古地理格局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110-11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1
|
[2] |
葛家旺, 朱筱敏, 王瑞, 谈明轩, 赵晓明.
裂陷盆地初始阶段构造—沉积协同机制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582-159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09
|
[3] |
刘欣宇, 李永祥.
晚塞诺曼期东特提斯洋古海洋环境探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71-118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5
|
[4] |
秦亚超, 孙荣涛, 王红, 田振兴, 徐扬, 温珍河.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海侵沉积地层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90-8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3
|
[5] |
吴兆剑, 韩效忠, 胡航.
开鲁盆地陆家堡凹陷绍根地区早白垩世裂陷期后沉积构造演化与铀矿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1): 20-32.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05
|
[6] |
惠浪波, 郭进京, 韩文峰, 王丽丽, 毕娜, 向光娅.
西秦岭北缘武山地区上白垩统沙漠相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7, 35(4): 649-66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1
|
[7] |
陈亮, 季汉成, 张靓, 李晨, 时聪, 于斌.
裂陷盆地重力流沉积对基准面变化的响应——以乌里雅斯太南洼腾一下亚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487-4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06
|
[8] |
金民东, 谭秀成, 曾伟, 李凌, 李宗银, 罗冰, 张静蕾, 洪海涛.
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加里东—海西期龙王庙组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34-6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3
|
[9] |
.
中扬子区晚印支期三级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古地理格局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24-733.
|
[10] |
.
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构造事件年代学对比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39-953.
|
[11] |
王成善.
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藏特提斯为例
. 沉积学报,
2010, 28(5): 849-860.
|
[12] |
姜华.
南堡凹陷古近纪幕式裂陷作用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76-982.
|
[13] |
刘新颖.
印尼Sunda盆地裂陷期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特征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80-288.
|
[14] |
罗根明.
西秦岭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相分析和沉积古环境再造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32-342.
|
[15] |
晋慧娟, 李育慈.
西秦岭造山带中三叠统复理石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21-326.
|
[16] |
刘家军, 刘建明, 郑明华, 周渝峰, 顾雪祥, 张斌, 林丽, 周德安.
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西秦岭寒武系含矿硅岩建造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8, 16(4): 42-49.
|
[17] |
张海清, 刘本培, 方念乔.
滇西南古特提斯石炭纪海山碳酸盐台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8-23.
|
[18] |
何海清.
西秦岭早三叠世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1996, 14(1): 86-92.
|
[19] |
侯方浩, 方少仙, 张廷山, 董兆雄, 吴诒.
中国南方晚古生代深水碳酸盐岩及控油气性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33-144.
|
[20] |
唐朝晖, 曾允孚.
西秦岭中志留统“硅、灰、泥岩”型层控铀矿的沉积特征及控矿条件
. 沉积学报,
1990, 8(2): 3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