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学天, 邵龙义, Kenneth A. Eriksson, 胡修棉, 刘钦甫, 鲁静.
基于定量古地理的BQART模型深时古地势重建方法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461-14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5
|
[2] |
陈朝兵, 付玲, 陈新晶, 张涛, 解宇航, 王泓波, 朱玉双.
致密砂岩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86-10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7
|
[3] |
禚喜准, 闫清涣, 张姣姣, 张林炎, 陈骁帅, 马立成.
碎屑颗粒含量与泥页岩孔隙分布关系的概念模型——以黔西北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69-9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9
|
[4] |
高志勇, 马建英, 崔京钢, 冯佳睿, 周川闽, 吴昊.
埋藏(机械)压实-侧向挤压地质过程下深层储层孔隙演化与预测模型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76-187.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9
|
[5] |
张丽霞.
东濮凹陷浅层砂岩的微观输导性能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93-797.
|
[6] |
朱锐.
正弦曲线型地层基准面旋回一维定量理论模型的建立
. 沉积学报,
2009, 27(1): 64-69.
|
[7] |
张金亮 张鑫.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相与油气分布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61-368.
|
[8] |
石广仁.
蒙皂石转化伊利石的数值模拟——溶解沉淀模型与化学动力学模型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93-700.
|
[9] |
孙龙德.
东营凹陷北部斜坡带沙三—四段砂砾岩体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78-282.
|
[10] |
冯有良, 潘元林, 郑和荣.
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层序地层模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76-383.
|
[11] |
汤良杰, 金之钧.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牙哈断裂带负反转过程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02-309.
|
[12] |
罗明高, 黄健全, 唐洪.
油气在储层孔喉中的微观运移机理探讨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69-272.
|
[13] |
杨玉峰, 陈树民.
乌尔逊凹陷北部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22-429.
|
[14] |
潘长春, 杨坚强.
油气藏微观不均一性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4): 98-104.
|
[15] |
陈楚铭, 卢华复, 贾东, 谢晓安.
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特征、构造变形与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13-116,123.
|
[16] |
焦养泉, 周海民, 庄新国, 刘少峰, 杨生科, 马美媛.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
. 沉积学报,
1998, 16(1): 70-75.
|
[17] |
江文荣, 周雯雯.
珠三坳陷成岩作用与油气聚集
. 沉积学报,
1998, 16(4): 91-97.
|
[18] |
吕修祥.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与分布
. 沉积学报,
1998, 16(1): 64-69.
|
[19] |
查明.
压实流盆地油气运移动力学模型与数值模拟——以东营凹陷为例
. 沉积学报,
1997, 15(4): 86-90.
|
[20] |
冯乔, 张小莉, 袁明生, 王武和, 张世焕.
吐哈盆地温吉桑-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2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