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蔡欣豫, 王伟, 田洋.
江南造山带中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来自碎屑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的启示【“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6
|
[2] |
吕大炜, 初航, 任建国.
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现状及发展动态简析
. 沉积学报,
2022, 40(2): 281-2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5
|
[3] |
解习农, 林畅松, 李忠, 任建业, 姜涛, 姜在兴, 雷超.
中国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17, 35(5): 877-88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2
|
[4] |
.
台风期间港湾海岸湿地侵蚀、淤积的环境动力学机制初探 ——以福建罗源湾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2): 315-324.
|
[5] |
.
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构造事件年代学对比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39-953.
|
[6] |
.
陕西柞—山—商晚古生代拉分断陷盆地动力学与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2013, 31(2): 193-209.
|
[7] |
操应长.
利用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析滩坝砂体水动力学机制的初步探讨——以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滩坝砂体沉积为例
. 沉积学报,
2010, 28(2): 274-284.
|
[8] |
吕宝凤.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52-558.
|
[9] |
王秀红.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天然气生成机理与化学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25-530.
|
[10] |
张长春.
吐哈盆地丘东次凹低熟气的生成与动力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57-863.
|
[11] |
戴传瑞, 张廷山, 郑华平, 叶舟, 梁兴, 姜照勇, 黄世伟, 胡清雄.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5): 657-665.
|
[12] |
解习农, 王增明.
盆地流体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9-23.
|
[13] |
张瑞生, 王华, 吴冲龙.
抚顺盆地沉积动力学特征及其聚煤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75-380.
|
[14] |
叶加仁, 杨香华.
沉积盆地热流体活动及其成藏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14-218.
|
[15] |
徐政语, 林舸, 刘池阳, 马晓昌, 侯路.
昌图凹陷白垩纪沉积环境对燕辽造山带隆升过程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06-511.
|
[16] |
陈洪德, 覃建雄, 田景春, 彭军, 侯中健.
右江盆地层序充填动力学初探
. 沉积学报,
2000, 18(2): 165-171.
|
[17] |
王琪, 史基安, 温常庆, 马宝林.
含气岩系的组成及其形成环境
. 沉积学报,
1995, 13(1): 133-141.
|
[18] |
彭作林, 郑建京, 黄华芳, 刘子贵.
中国主要沉积盆地分类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50-159.
|
[19] |
陶明信.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兼论大陆板内盆地与造山带的成因关系
. 沉积学报,
1994, 12(4): 40-50.
|
[20] |
张建林, 陶一川, 王昌桂.
酒西盆地水动力学特征与油气运移聚集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09-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