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琰, 夏晓敏, 赵健, 崔俊, 乔柏瀚, 赵东升, 高红灿, 王义, 谭莉.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近系藻灰岩沉积特征及形成机制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23-133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6
|
[2]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3] |
杨永恒, 孙国强, 王晔桐, 朱文军, 秦彩虹, 管斌.
柴达木盆地北缘平台地区路乐河组沉积环境与成岩流体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58-12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8
|
[4] |
张津宁, 张金功, 杨乾政, 吴春燕, 崔强, 王晔, 郭岭.
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63-57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4
|
[5] |
王万春, 王晓锋, 郑建京, 王作栋.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泥页岩与碳酸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
. 沉积学报,
2016, 34(2): 404-4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9
|
[6] |
李俊武, 代廷勇, 李凤杰, 杨承锦, 杨豫川.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49-65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3
|
[7] |
汪小妹.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神木地区侏罗系煤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20-528.
|
[8] |
陈祖林.
煤和泥岩不同温度条件下非烃中咔唑类化合物的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87-592.
|
[9] |
刘得文.
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N12、N22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57-666.
|
[10] |
孙敏卓.
柴达木盆地涩北1井钙质泥岩饱和烃微生物作用的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6-190.
|
[11] |
房嬛.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源岩和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饱和烃馏分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91-895.
|
[12] |
陈文彬.
北羌塘盆地布曲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808-814.
|
[13] |
孙岩, 沈安江, 徐洋, 林年添.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藻丘灰岩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1): 61-69.
|
[14] |
沈安江, 朱国华, 寿建峰, 徐洋.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E31、N1、N21碎屑岩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1): 71-78.
|
[15] |
金强, 查明, 赵磊.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25-129,135.
|
[16] |
于会娟, 妥进才, 刘洛夫, 陈践发, 赵磊.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33-138.
|
[17] |
王春江, 王有孝, 罗斌杰, 夏燕青.
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煤-油页岩层系生油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1): 59-64.
|
[18] |
李金有, 朴明植, 肖乾华.
几种煤、油共生盆地的烃源岩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09-113.
|
[19] |
徐雁前, 刘生梅, 段毅.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中长链脂肪酸乙酯化合物的检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1994, 12(3): 99-105.
|
[20] |
黄第藩, 张大江, 李晋超, 黄晓明, 周翥虹.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1989, 7(2): 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