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邹怡, 韦恒叶.
下扬子中二叠统孤峰组热液硅质岩地球化学约束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3): 799-8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9
|
[2] |
徐锦龙, 沈仕豪, 汪雅菲, 汪方跃.
中二叠统热水沉积新证据——以皖南“嵇亭岭砾岩”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2): 284-2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1
|
[3] |
吴超伟, 侯明才, 黄虎, 周倩玉, 罗宏谓.
滇东南麻栗坡中—下二叠统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96-20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2019.001
|
[4] |
杨程宇, 李美俊, 倪智勇, 杨福林, 陈昊卫.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玉尔吐斯组硅质岩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53-66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5
|
[5] |
刘浩, 徐大良, 牛志军, 彭练红, 魏运许, 赵小明.
湖北竹山杨家堡组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087-10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3
|
[6] |
.
滇东南丘北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阶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21-629.
|
[7] |
常华进.
桂北泗里口老堡组硅质岩的常量、稀土元素特征及成因指示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98-1107.
|
[8] |
徐勇航.
华北陆块南部古元古代熊耳群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8, 26(4): 602-609.
|
[9] |
曹秋香.
浙江江山丁家山组层状硅质岩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97-803.
|
[10] |
田云涛.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71-677.
|
[11] |
于炳松, 陈建强, 李兴武, 林畅松.
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剖面下寒武统底部硅质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沉积背景
. 沉积学报,
2004, 22(1): 59-66.
|
[12] |
陈翠华, 何彬彬, 顾雪祥, 刘建明.
桂西北高龙金矿床含矿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54-58.
|
[13] |
崔春龙, 曾允孚, 段丽兰, 黄志勋.
滇西昌宁—孟连带存在一个古生代大洋吗?
. 沉积学报,
1999, 17(2): 176-182.
|
[14] |
谢庆宾, 朱筱敏, 胡庆喜, 陈方鸿, 王贵文.
北京西山地区雾迷山组风暴硅岩沉积序列
. 沉积学报,
1997, 15(3): 37-40.
|
[15] |
伊海生, 彭军, 夏文杰.
扬子东南大陆边缘晚前寒武纪古海洋演化的稀土元素记录
. 沉积学报,
1995, 13(4): 131-137.
|
[16] |
周丽清, 邵德艳.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原地风暴沉积的砾屑体
. 沉积学报,
1994, 12(2): 72-76.
|
[17] |
安桐林.
蓟县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原地型风暴沉积特征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93, 11(4): 30-36.
|
[18] |
赵震.
核形石雏形——弥散粒——以天津蓟县雾迷山组为例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9-27.
|
[19] |
宋春晖, 武安斌, 周少平.
西成矿田海底热水喷溢沉积成因硅质岩及其与矿化关系
. 沉积学报,
1992, 10(4): 60-67.
|
[20] |
黄志诚, 黄钟瑾, 陈智娜.
下扬子区五峰组火山碎屑岩与放射虫硅质岩
. 沉积学报,
1991, 9(2): 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