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试论一种“滨海岛湖”沉积环境及其形成背景的初步分析

陈焕疆 殷耀南

陈焕疆, 殷耀南. 试论一种“滨海岛湖”沉积环境及其形成背景的初步分析[J]. 沉积学报, 1984, 2(4): 58-65.
引用本文: 陈焕疆, 殷耀南. 试论一种“滨海岛湖”沉积环境及其形成背景的初步分析[J]. 沉积学报, 1984, 2(4): 58-65.
Chen Huanjiang, Yin Yaonan.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PARALIC ISLAND-LAKE SYSTEM" AND ITS FORMATIVE BACKGROUND[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4, 2(4): 58-65.
Citation: Chen Huanjiang, Yin Yaonan.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PARALIC ISLAND-LAKE SYSTEM" AND ITS FORMATIVE BACKGROUND[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4, 2(4): 58-65.

试论一种“滨海岛湖”沉积环境及其形成背景的初步分析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PARALIC ISLAND-LAKE SYSTEM" AND ITS FORMATIVE BACKGROUND

  • 摘要: 本文主要涉及南岭以北、阴山以南、豫西以东地区的一系列陆相中、新生代盆地。这些盆地的早第三纪沉积因赋存有较丰富的油气和其它一些矿产而成为地质勘探的重要对象。近年来,由于海相化石的不断被发现,从而使人们对“陆相生油”等问题备加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淡化海水内侵型陆相沉积,反映了一种特殊的“滨海岛湖”(多凹多凸)环境(朱夏、陈焕疆,1982)。我们试图对其沉积环境、形成背景和石油地质条件作以下的讨论和探索。
  • [1] (1)朱夏、陈焕疆,1982,中国大陆边缘构造和盆地演化,石油地质实验,第3期。

    (2)汪品先、阂秋宝、卞云华,1982,关于我国东部含油盆地早第三纪的沉积环境,地质论评,第28卷第5期。

    (3)Jahak koo, 1982,朝鲜的海洋地质构造与地质资源潜能,杨正义译,海i洋地质译丛第1期。

    (4)井上英二、1982,对马海峡及周缘白圣系一第三系的地质学问题,新星译,海洋地质译从第6期。

    (5)王启军、徐献中、高品文,1982,我国东部陆相生油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有机构造类型,石油地质文集,地质出版社。

    (6)赵桂英、赵金玉、王士锦,198 2,东明凹陷下第三系生油原始有机物质类型及丰度,石油地质文集,地质出版社。

    (7)赵炯垫,1982,苏北东台坳陷下第三系油气高产富集条件探讨,石油地质文集,地质出版社。

    (8)M, Yokoyama, 1919, Tertiary of Port Arthur, The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Vol. 26, No, 314. P511.
  • [1] 冯潇飞, 赵晓明, 谭程鹏, 齐昆, 谢涛, 张迎春, 陆文明, 徐睿.  深海弯曲水道内部一种特殊的沉积单元:凹岸坝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40-4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6
    [2] 高志勇, 周川闽, 冯佳睿, 崔京钢, 郭美丽, 吴昊.  盆地内大面积砂体分布的一种成因机理——干旱气候下季节性河流沉积 . 沉积学报, 2015, 33(3): 427-43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01
    [3] 李飞.  一种新的错时相沉积物——巨鲕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3): 585-595.
    [4] 鄢继华, 陈世悦, 张关龙, 王海方.  一种求取碎屑岩储层中粘土总量的新方法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61-466.
    [5] 宋天锐, 张巧大, 万渝生.  一种含自生独居石富钾、富稀土的多硅白云母泥岩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28-433.
    [6] 邱隆伟, 姜在兴, 陈文学, 李晓红, 熊志东.  一种新的储层孔隙成因类型——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21-627.
    [7] 董兆雄, 朱晓惠, 侯方浩, 方少仙, 吴诒.  一种特殊瘤状灰岩的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1): 20-24.
    [8] 郝吉生, 葛宝勋, 谢洪波.  “灰成分端元分析法”及其在聚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60-464.
    [9] 吴智平, 周瑶琪.  一种计算沉积速率的新方法——宇宙尘埃特征元素法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95-399.
    [10] 刘文汇, 徐永昌, 张守春, 廖永胜, 张林晔, 宋一涛.  一种新的成烃机制——力化学作用及其实验证据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14-318.
    [11] 万玲, 孙岩, 魏国齐.  确定储集层物性参数下限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54-457.
    [12] 周毅, 盛国英, 耿安松, 陈军红, 傅家谟, 张启明, 黄保家, 潘贤庄, 李里.  检出于沉积物和凝析油的一种生物标志物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88-191.
    [13] 朱晓东, 施丙文, 朱大奎.  一种适用于微体古生物沉积动力分析的沉积物粒径指数及其应用例证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45-149.
    [14] 刘国臣, 金之钧, 李京昌.  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分析应用之一 . 沉积学报, 1995, 13(3): 23-31.
    [15] 耿安松, 傅家谟, 盛国英, 刘德汉, 陈义贤.  一种特殊的陆相生油岩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20-124.
    [16] 杨朝青, 沙庆安.  云南曲靖中泥盆统曲靖组的沉积环境:一种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 . 沉积学报, 1990, 8(2): 59-66.
    [17] 金若谷.  一种深水沉积标志—“瘤状结核”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1989, 7(2): 51-60.
    [18] 伊海生, 宋天锐.  徐州石炭—二叠系中首次发现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开石 . 沉积学报, 1988, 6(4): 130-136.
    [19] 徐濂.  沉积岩中一种藻类色素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86, 4(1): 20-33.
    [20] 侯方浩, 黄继祥.  南盘江断陷区二、三叠系的火山碎屑浊积岩——一种独特的无海底扇浊流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84, 2(4): 19-3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69
  • HTML全文浏览量:  12
  • PDF下载量:  4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83-08-17
  • 刊出日期:  1984-12-10

目录

    试论一种“滨海岛湖”沉积环境及其形成背景的初步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涉及南岭以北、阴山以南、豫西以东地区的一系列陆相中、新生代盆地。这些盆地的早第三纪沉积因赋存有较丰富的油气和其它一些矿产而成为地质勘探的重要对象。近年来,由于海相化石的不断被发现,从而使人们对“陆相生油”等问题备加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淡化海水内侵型陆相沉积,反映了一种特殊的“滨海岛湖”(多凹多凸)环境(朱夏、陈焕疆,1982)。我们试图对其沉积环境、形成背景和石油地质条件作以下的讨论和探索。

    English Abstract

    陈焕疆, 殷耀南. 试论一种“滨海岛湖”沉积环境及其形成背景的初步分析[J]. 沉积学报, 1984, 2(4): 58-65.
    引用本文: 陈焕疆, 殷耀南. 试论一种“滨海岛湖”沉积环境及其形成背景的初步分析[J]. 沉积学报, 1984, 2(4): 58-65.
    Chen Huanjiang, Yin Yaonan.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PARALIC ISLAND-LAKE SYSTEM" AND ITS FORMATIVE BACKGROUND[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4, 2(4): 58-65.
    Citation: Chen Huanjiang, Yin Yaonan.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PARALIC ISLAND-LAKE SYSTEM" AND ITS FORMATIVE BACKGROUND[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4, 2(4): 58-65.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