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媛媛, 杨鳗郅, 张国成.
珠江三角洲潮坪沙蚕遗迹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2
|
[2] |
刘军平, 姚卫华.
滇中禄劝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化石的发现及意义【“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3
|
[3] |
郭沫贞, 吕福亮, 邵大力, 侯福斗, 杨涛涛, 李东.
东爪哇盆地抱球虫灰岩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13-7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8
|
[4] |
荆锡贵, 陈政安, 李凤杰, 文胜男, 谢胜军.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49-7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0
|
[5] |
肖良, 漆亚玲, 马文忠, 李相传, 郭俊锋, 孙楠, 姚肖永.
吐哈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稳定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9-4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7
|
[6] |
赵曌, 张立军.
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中莓状黄铁矿对古环境古生态的指示——以豫西南上泥盆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0-48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6
|
[7] |
余关美, 时国.
贵阳地区下三叠统安顺组遗迹化石及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26-63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2
|
[8] |
牛永斌, 单婷婷, 董小波, 周硕, 高文秀.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11-2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1
|
[9] |
.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中新统遗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3, 31(3): 413-420.
|
[10] |
时国.
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27-434.
|
[11] |
张喜林.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 沉积学报,
2006, 24(1): 81-89.
|
[12] |
郝吉生, 葛宝勋, 谢洪波.
“灰成分端元分析法”及其在聚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60-464.
|
[13] |
方国庆, 刘德良.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其浪组风暴岩中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1): 68-72.
|
[14] |
杨逢清, 熊伟.
四川省壤塘县金木达晚三叠世深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1): 73-79.
|
[15] |
晋慧娟, 李育慈.
西秦岭北带泥盆纪Nereites遗迹相及其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5-21.
|
[16] |
赖旭龙.
藏北中侏罗世遗迹化石Tisoa Serres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5.
|
[17] |
李日辉.
陕西富平中奥陶统金粟山组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3, 11(2): 27-33.
|
[18] |
李任伟, 李哲, 王志珍, 林大兴.
分子化石指标在中国东部盆地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88, 6(4): 108-119.
|
[19] |
吴贤涛.
豫西济源-义马盆地浊流沉积中的痕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85, 3(3): 23-31.
|
[20] |
何远碧, 高卫东, 张廷山.
黔南桑朗地区上二叠统和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5, 3(2): 7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