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耿锋, 杨瑞召, 唐雨, 沙旭光, 孙尧斌, 王振宇, 张云峰.
低能环境下核形石组构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24, 42(1): 84-9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9
|
[2] |
张艺秋, 胡修棉.
河流砾—砂过渡(GST)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4): 883-8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3
|
[3] |
单云鹏, 王红军, 张良杰, 白振华, 苏朋辉, 赫英旭, 孟维康, 刘航宇, 程木伟.
三角图的原理、快速绘制以及在砂岩分类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095-110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6
|
[4] |
李华, 何幼斌.
等深流沉积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7, 35(2): 228-24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03
|
[5]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砂体的垂向结构及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3, 31(1): 77-88.
|
[6] |
.
马朗凹陷断裂—烃源岩空间配置关系与石油垂向运移特征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140-1148.
|
[7] |
王建强.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宜君组砾岩砾组分析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26-234.
|
[8] |
周志澄, 方宗杰, 王玉净, 肖荫文.
云南保山地区丁家寨组沉积环境及下部含砾层成因的再认识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691-698.
|
[9] |
林畅松, 解习农, 张燕梅, 刘景彦.
二维沉积层序计算机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2): 68-73.
|
[10] |
王硕儒, 范德江, 汪丙柱.
岩相识别的神经网络计算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54-160.
|
[11] |
于炳松.
碳酸盐岩层序形成的计算机模拟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8-24.
|
[12] |
黄建东.
粒度分布数据的计算机光滑插值绘线方法
. 沉积学报,
1995, 13(3): 132-136.
|
[13] |
罗强, 陈景山, 郑永坚, 高卫东, 余兴云.
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计算机评判
. 沉积学报,
1994, 12(3): 82-90.
|
[14] |
柯保嘉, 陈昌明, 陈志明, 汪寿松, 姜好仁, 惠斌耀.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砾质冲积扇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3): 11-21.
|
[15] |
秦勇, 金奎励.
滇西腾冲盆地中晚更新世泥炭向软褐煤的转化特征及异常煤化作用
. 沉积学报,
1989, 7(3): 73-81.
|
[16] |
杨杰东, 王宗哲.
云南晋宁梅树村下寒武统砾屑磷块岩的扫描电镜研究
. 沉积学报,
1989, 7(2): 125-128.
|
[17] |
贾振远.
华北地台东部奥陶系地层南北向沉积环境特征
. 沉积学报,
1986, 4(4): 41-51.
|
[18] |
黄家福, 杨士恭, 程守田, 赵根榕, 李思田.
用于沉积盆地分析的古环境图
. 沉积学报,
1985, 3(1): 16-28.
|
[19] |
赵谷华.
泥炭堆积率的热学计算法
. 沉积学报,
1984, 2(2): 113-119.
|
[20] |
刘宝珺.
赫斯教授和史密特博士应邀来华做报告
. 沉积学报,
1984, 2(4): 7-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