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景琦, 金振奎, 王金艺, 李阳, 袁坤.
滇东—黔西中二叠统白云岩特征、成因及其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4, 42(1): 95-1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9
|
[2] |
郭业达, 杨浩.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凝块石(微生物岩)的沉积成岩过程—以华南广西百色地区作登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04-1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0
|
[3] |
付亚飞, 邵龙义, 张亮, 郭双庆, 石彪, 侯海海, 闫晗, 宋建军.
焦作煤田石炭—二叠纪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2): 415-4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34
|
[4] |
郑伟, 齐永安, 邢智峰, 白万备, 陈百兵, 李小燕.
豫西济源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21-113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4
|
[5] |
王凯, 关平, 邓世彪, 刘沛显, 金亦秋.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生物礁储集性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86-3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7
|
[6] |
田洋, 赵小明, 王令占, 涂兵, 谢国刚, 曾波夫.
重庆石柱二叠纪栖霞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35-1045.
|
[7] |
.
鄂西南利川二叠纪吴家坪组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90-599.
|
[8] |
陈世悦, 刘焕杰.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1): 63-70.
|
[9] |
王成善, 李祥辉, 陈洪德, 覃建雄.
中国南方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及升降事件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36-541.
|
[10] |
李祥辉, 王成善, 陈洪德, 田景春.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时空格架及充填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21-527.
|
[11] |
陈洪德, 覃建雄, 王成善, 寿建峰, 李祥辉.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09-520.
|
[12] |
张廷山, 兰光志, S.Kershaw, 边立曾, 俞剑华.
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纪生物礁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74-382.
|
[13] |
沈安江, 陈子炓, 寿建峰.
相对海平面升降与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油气藏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67-373.
|
[14] |
王永标, 徐桂荣, 林启祥.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生物礁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32-136.
|
[15] |
王生海, 范嘉松, J. Keith Rigby.
贵州紫云二叠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
. 沉积学报,
1996, 14(2): 66-74.
|
[16] |
赵江天, 杨逢清.
甘肃夏河麻隆沟二叠纪毛毛隆组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2, 10(1): 47-56.
|
[17] |
陈善庆, 陈家怀, 赵时久.
滇东田坝黔西土城晚二叠世煤系上段煤岩特征及煤相分析
. 沉积学报,
1989, 7(2): 79-88.
|
[18] |
赵时久, 陈家怀, 陈善庆.
滇东田坝黔西土城晚二叠世煤系上段沉积相及含煤性
. 沉积学报,
1988, 6(4): 62-71.
|
[19] |
黄操明, 周绮峰.
霍县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4): 72-80.
|
[20] |
刘宝珺, 张锦泉, 叶红专.
黔西南中三叠世陆棚—斜坡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87, 5(2): 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