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邱若原, 方琳浩, 卢远征, 邓胜徽, 张新智, 吕沛宗, 任嘉豪, 黄汝婷, 房亚男, 张小宇, 李宏佳, 鲜本忠, 师生宝.
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在塔里木盆地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23, 41(2): 425-43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95
|
[2] |
吴小力, 李荣西, 李小刚, 赵帮胜, 刘福田, 覃小丽, 赵迪, 刘齐, 张艳妮.
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06-2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2
|
[3] |
龚承林, 齐昆, 徐杰, 刘喜停, 王英民.
深水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
. 沉积学报,
2021, 39(1): 231-2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5
|
[4] |
杨永恒, 孙国强, 王晔桐, 朱文军, 秦彩虹, 管斌.
柴达木盆地北缘平台地区路乐河组沉积环境与成岩流体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58-12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8
|
[5] |
陈伟, 李璇, 曾亮, 王庆同, 焦学尧, 杨平, 江小青, 马锦龙.
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92-10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92
|
[6] |
包建平, 王志峰, 朱翠山, 汪立群, 陈琰, 周飞.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一类新的原油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4): 829-8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4
|
[7] |
张津宁, 张金功, 杨乾政, 吴春燕, 崔强, 王晔, 郭岭.
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63-57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4
|
[8] |
.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近150年来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69-676.
|
[9] |
.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干柴沟组下段湖相混合沉积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724-729.
|
[10] |
.
中亚昭苏黄土剖面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70-1179.
|
[11] |
弓虎军.
甘肃灵台新近纪红粘土磁组构特征的沉积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37-444.
|
[12] |
宋春晖, 白晋锋, 赵彦德, 金洪波, 孟庆泉.
临夏盆地13~4.4Ma湖相沉积物颜色记录的气候变化探讨
. 沉积学报,
2005, 23(3): 507-513.
|
[13] |
段毅, 张辉, 郑朝阳, 吴保祥.
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61-65.
|
[14] |
蒋宏忱, 于炳松, 王黎栋, 穆剑, 刘忠宝.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第三系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91-397.
|
[15] |
孙岩, 沈安江, 徐洋, 林年添.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藻丘灰岩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1): 61-69.
|
[16] |
杨明慧, 夏文臣, 张兵山, 张宁, 彭晓群.
非海相盆地准层序级别的有机相变化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97-301.
|
[17] |
范代读, 张家强, 李从先.
苏北陆区潮成沙体的磁组构特征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9, 17(4): 601-607.
|
[18] |
秦作栋, 冯起.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平原区全新世沉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肖塘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68-171.
|
[19] |
张家强, 丛友滋, 李从先.
山东长山列岛黄土沉积磁组构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41-144.
|
[20] |
王多云, 陈应泰, 徐洪生.
受周期性湖平面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干柴沟组
. 沉积学报,
1991, 9(4): 4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