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亚平, 苗卫良, 张西营, 李雯霞, 李长忠, 赵辉斌.
滇黔地区铝土矿型富锂黏土的物源属性及其富锂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1
|
[2] |
王晓琳, 朱筱敏, 赖锦, 王贵文, 李红斌.
铝土岩系沉积环境及储层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本溪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110
|
[3] |
杜蔺, 唐永永, 张世帆, 李阳, 巩鑫, 向明坤, 文愿运.
贵州铝土矿含铝岩系中关键金属富集特征及资源潜力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512-15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6
|
[4] |
贾浪波, 钟大康, 孙海涛, 严锐涛, 张春林, 莫午零, 邱存, 董媛, 李兵, 廖广新.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沉积物物源探讨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5): 1087-11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4
|
[5] |
金中国, 邹林, 张力, 郑明泓, 韩英, 谷静, 谢樨, 陈兴龙, 王洪.
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14-9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81
|
[6] |
刘辰生, 肖明国, 苏娟, 金中国, 郭建华.
黔北务正道地区沉积型铝土矿富集成矿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2): 302-3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0
|
[7] |
.
重庆银矿垭口铝土矿床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环境研究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22-1030.
|
[8] |
.
渝南申基坪铝土矿矿区钪的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09-918.
|
[9] |
殷科华.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52-457.
|
[10] |
何海清.
浙江省栖霞组沉积微相、旋回、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规律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75-83.
|
[11] |
宋春晖, 武安斌.
西成矿田中泥盆统碳酸盐岩沉积微相、微相组及其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3, 11(2): 34-42.
|
[12] |
宋春晖, 武安斌, 周少平.
西成矿田海底热水喷溢沉积成因硅质岩及其与矿化关系
. 沉积学报,
1992, 10(4): 60-67.
|
[13] |
梁同荣, 廖士范.
贵州北部铝土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机制问题
. 沉积学报,
1989, 7(4): 57-67.
|
[14] |
施和生, 王冠龙, 关尹文.
豫西铝土矿沉积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1989, 7(2): 89-98.
|
[15] |
刘长龄.
中国石炭纪铝土矿的地质特征与成因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0.
|
[16] |
杨冠群.
贵州修文铝土矿床显微结构及其堆积特征和次生富集现象
. 沉积学报,
1987, 5(1): 69-76.
|
[17] |
廖士范.
我国铝土矿成因及矿层沉积过程
. 沉积学报,
1986, 4(1): 1-7.
|
[18] |
刘长龄, 时子祯.
山西、河南高铝粘土铝土矿矿床矿物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85, 3(2): 18-36.
|
[19] |
葛宝勋, 尹国勋, 李春生.
山西阳泉矿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探讨
. 沉积学报,
1985, 3(3): 33-44.
|
[20] |
甘德清.
华北地台沉积型铝土矿成矿作用的分析
. 沉积学报,
1984, 2(2): 6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