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安清, 侯明才, 陈洪德, 徐胜林, 钟怡江, 刘文均.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勘探领域拓展历程及沉积学的基本驱动作用
. 沉积学报,
2017, 35(5): 1054-10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16
|
[2] |
王震, 乔璐璐, 王云飞.
东中国海表层悬浮体浓度卫星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92-30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8
|
[3] |
张凯棣, 李安春, 董江, 张晋.
东海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
. 沉积学报,
2016, 34(5): 902-91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9
|
[4] |
.
海南高隆湾海滩生物碎屑分布及其对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91-899.
|
[5] |
.
中国大连地区发现含稀土和贵金属矿物组合的新元古界变泥岩
. 沉积学报,
2012, 30(4): 603-618.
|
[6] |
吕昌伟.
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08-512.
|
[7] |
张西营.
德令哈盆地尕海湖DG03孔岩芯矿物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67-773.
|
[8] |
王颖, 王英民, 王晓洲, 辛仁臣, 赵志魁, 赵占银.
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其对地层分布模式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98-506.
|
[9] |
倪晋仁, 王随继, 王光谦.
现代冲积河流的河型空间转化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6.
|
[10] |
戴雪荣, 李吉均, 俞立中, 师育新, 王家澄.
兰州风尘沉积的粒度分布模式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1): 36-42.
|
[11] |
孙东怀, 鹿化煜, David Rea, 孙有斌, 吴胜光.
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27-335.
|
[12] |
韩喜球, 沈华悌, 张富元, 金翔龙, 杨树锋.
东太平洋1787站柱芯碎屑组分的分布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04-208.
|
[13] |
陈多福, 陈光谦, 陈先沛, 高计元, 潘晶铭.
广东热水沉积超大型矿床的控矿岩石组合-礁硅岩套及其形成作用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91-95.
|
[14] |
钱建兴.
南中国海8KL岩芯氧同位素第6期以来的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与堆积速率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3): 21-28.
|
[15] |
吴明清, 宋云华, 欧阳自远.
介壳生物化石矿物组合的热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1991, 9(1): 129-135.
|
[16] |
何起祥, 业冶铮, 张明书, 李浩.
受限陆表海的海侵模式
. 沉积学报,
1991, 9(1): 1-10.
|
[17] |
江涛.
一部岩相古地理图的新著——《中国海陆变移海域沉积相与油气》一书评介
. 沉积学报,
1985, 3(1): 62-62.
|
[18] |
刘宝珺.
对《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一书的评述
. 沉积学报,
1985, 3(1): 41-41.
|
[19] |
戴金星.
中国含硫化氢的天然气分布特征、分类及其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5, 3(4): 109-120.
|
[20] |
朱明善, 应博明.
冲绳海槽现代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1984, 2(2): 2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