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化爱.
蒙古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地震作用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08, 26(6): 975-981.
|
[2] |
朱同兴.
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侏罗纪—白垩纪盆—山转换过程中的沉积学响应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93-297.
|
[3] |
.
沉积物颜色和粘土矿物对库车坳陷第三纪气候变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21-530.
|
[4] |
李双建.
碎屑重矿物分析对库车坳陷白垩—第三纪物源变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6, 24(1): 28-35.
|
[5] |
郭泽清, 钟建华, 刘卫红, 温志峰, 柳祖汉, 王海侨.
柴西第三纪湖相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25-433.
|
[6] |
岳乐平, 邱占祥, 颉光普, 邱铸鼎, 张莉, 张云翔, Heller F.
兰州盆地永登剖面记录的第三纪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83-687.
|
[7] |
周江羽, 王江海, 尹安, Spurlin M S, Horton B K.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充填的沉积型式及构造背景——以囊谦和下拉秀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1): 85-91.
|
[8] |
徐政语, 林舸, 刘池阳, 马晓昌, 侯路.
昌图凹陷白垩纪沉积环境对燕辽造山带隆升过程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06-511.
|
[9] |
江德昕, 杨惠秋.
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油源岩形成环境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69-474.
|
[10] |
李增学, 魏久传, 兰恒星, 李守春.
山东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低水位和扩张体系域聚煤作用分析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47-251.
|
[11] |
刘善印, 钟大赉, 吴根耀.
滇西南景谷—镇沅地区第三纪重力流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2): 50-54.
|
[12] |
陈楚铭, 卢华复, 贾东, 谢晓安.
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特征、构造变形与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13-116,123.
|
[13] |
蔡峰, 许红, 郝先锋, 王玉净.
西沙—南海北部晚第三纪生物礁的比较沉积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61-69.
|
[14] |
舒小辛, 刘志伟, 王慧中, 刘传联, 陈东敬, 洪太原.
东营凹陷第三纪湖相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96-101.
|
[15] |
刘文彬, 伏万军.
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宇宙尘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4, 12(2): 101-104.
|
[16] |
赵景波.
西安、山西保德第三纪晚期红土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89, 7(3): 113-120.
|
[17] |
陈颐亨.
东海白垩纪—第三纪古地理
. 沉积学报,
1989, 7(4): 69-76.
|
[18] |
邓宏文, 钱凯.
关于间歇性涨缩湖盆沉积作用的几点认识(主要以柴达木盆地早第三纪沉积为例)
. 沉积学报,
1987, 5(2): 91-102.
|
[19] |
劳林娟.
从茂名盆地第三纪褐煤的分离论锗与煤岩组份的相关性
. 沉积学报,
1984, 2(4): 66-76.
|
[20] |
宋天锐.
新疆库车盆地第三纪形成的陆—海过渡碳酸盐岩
. 沉积学报,
1984, 2(3): 4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