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符印, 王作栋, 张婷, 王文军, 李晓斌, 王志勇.
烃源岩中类胡萝卜烷系列化合物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3): 1092-110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3
|
[2] |
李佳阳, 江东辉, 朱志立, 杨鹏程, 张枝焕.
热成熟度对煤中苯并萘并呋喃分布的影响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3): 901-90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6
|
[3] |
包建平, 倪春华, 朱翠山, 蒋兴超, 申旭.
高演化地质样品中三芳甾类标志物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98-9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9
|
[4] |
丁 飞.
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92-198.
|
[5] |
陈中红.
东营凹陷古近系升藿烷生物标志物参数分布及演变规律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73-183.
|
[6] |
王作栋.
烃源岩中C19~C29甾烷系列和25降藿烷系列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0-185.
|
[7] |
陈文彬.
北羌塘盆地布曲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808-814.
|
[8] |
南青云.
塔河油田原油甾藿烷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再认识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94-299.
|
[9] |
李景贵, 郑建京, 刘文汇, 陈国俊, 孟自芳.
塔北、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及其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48-353.
|
[10] |
孟仟祥, 房嬛, 徐永昌, 沈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和煤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9-736.
|
[11] |
史继扬, 向明菊, 周友平.
生物标志物藿烷类的单体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10-313,318.
|
[12] |
夏燕青, 孟仟祥, 王红勇, 杜丽, 王春江.
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的成因模拟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27-129.
|
[13] |
周毅, 盛国英, 耿安松, 陈军红, 傅家谟, 张启明, 黄保家, 潘贤庄, 李里.
检出于沉积物和凝析油的一种生物标志物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88-191.
|
[14]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
[15] |
潘志清, 黄第藩, 林壬子.
原油和生油岩中完整短链甾类系列化合物(C20—C26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1, 9(2): 106-113.
|
[16] |
陈军红, 盛国英, 傅家谟, R.P.Philp, 马万怡.
泌阳盆地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及应用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S1): 52-58.
|
[17] |
傅家谟, 盛国英.
中国陆相原油的成因和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8.
|
[18] |
张俊达, 裴存民.
珠江口盆地东部原油和抽提物中苯并藿烷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25-130.
|
[19] |
卢松年, 李伟民, 何伟.
D环芳构化8,14—断藿烷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88, 6(3): 41-49.
|
[20] |
尚慧芸, 姜乃煌.
陆相原油及生油岩中的特征生物标志物——伽傌烷
. 沉积学报,
1984, 2(4): 8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