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广宇, 肖传桃.
鄂西新滩二叠纪腕足类的群落演变与环境关系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44-11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7
|
[2] |
吴浩, 刘锐娥, 纪友亮, 张春林, 陈胜, 周勇, 杜威, 张云钊, 王晔.
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的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1): 151-1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15
|
[3] |
王颖, 王晓州, 廖计华, 朱石磊, 蔡露露.
巴西桑托斯盆地白垩系湖相藻叠层石礁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5): 819-8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2
|
[4] |
陈剑, 崔之久.
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发现及其环境与灾害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75-28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7
|
[5] |
.
中国豫西寒武系馒头组叠层石的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0-19.
|
[6] |
马立元.
酒泉盆地下白垩统藻纹层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47-153.
|
[7] |
颜佳新, 夏琼霞, E H Carlson.
华南栖霞组菊花石假象内正延性玉髓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44-448.
|
[8] |
柳益群, 袁明生, 周立发, 张世焕.
新疆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烛藻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95-599.
|
[9] |
杜远生, 韩欣.
滇中中元古代昆阳群因民组碎屑风暴岩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59-261.
|
[10] |
陈建平, 邓江红, 李葆华, 唐菊兴, 王奖臻, 王成善.
西藏玉龙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特征及铜矿质的初步富集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12-117.
|
[11] |
唐跃刚, 任德贻, 刘钦甫, 姚光华, 甘志杰.
四川晚二叠世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61-167.
|
[12] |
庄汉平, 冉祟英, 何明勤, 卢家烂, 刘金钟.
楚雄盆地有机质、膏盐与砂岩铜矿生成关系的有机地球化学证据与机理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29-138.
|
[13] |
雒昆利, 邓宝.
陕南志留系五峡河组地层的沉积环境与笔石生活和保存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2, 10(2): 79-87.
|
[14] |
郑庆年.
再论凡口矿区中上泥盆统叠层石及其地层沉积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0, 8(3): 103-109.
|
[15] |
王云飞, 王苏民, 冯敏.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湖相隐藻层纹石岩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0, 8(4): 49-58.
|
[16] |
罗尚德, 王蕾, 奕普.
锰结核生长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9, 7(4): 77-84.
|
[17] |
曾允孚, 杨卫东.
云南昆阳、海口磷矿的富集机理
. 沉积学报,
1987, 5(3): 19-27.
|
[18] |
蒋信忠.
砂的中值粒径与分选系数的经验关系及其对沉积环境的反映
. 沉积学报,
1985, 3(1): 128-137.
|
[19] |
赵师庆.
我国腐植煤的还原性质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4, 2(2): 53-65.
|
[20] |
曾允孚, 张锦泉, 林文球, 叶亚平.
广西泗顶泥盆系上统融县组中核形石的类型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83, 1(1): 4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