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铭乾, 张元元, 朱如凯, 李志扬, 王俊峰.
湖泊细粒沉积岩纹层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0
|
[2] |
江宁, 何敏, 刘军, 庞雄, 张向涛, 薛怀艳.
东沙隆起南缘第四系等深流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20-131.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4
|
[3] |
宋博, 闫全人, 向忠金, 李向东, 高景民, 王彦闻, 李现冰.
广西凭祥盆地深水底流沉积类型及其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1): 58-6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5
|
[4] |
曲希玉, 刘珍, 高媛, 陈修, 于强.
绿泥石包壳对碎屑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及其形成环境——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86-79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7
|
[5] |
.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铁质结核特征:对太湖形成机制的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03-509.
|
[6] |
姚泾利.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砂岩绿泥石膜的形成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1): 72-79.
|
[7] |
李胜利.
滨浅海泥流沟谷识别标志、类型及沉积模式——以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为例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76-1080.
|
[8] |
余斌.
根据泥石流沉积物计算泥石流容重的方法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89-796.
|
[9] |
郭彦如.
银额盆地查干断陷闭流湖盆层序的控制因素与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95-301.
|
[10] |
王裕宜, 詹钱登, 韩文亮, 邹仁元.
高浓度黏性泥石流堆积层理结构中筛积层和粗化层形成机理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05-210.
|
[11] |
哈斯, 王贵勇, 董光荣.
沙丘背风侧气流及其沉积类型与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1): 96-100,124.
|
[12] |
周江羽, 刘常青.
扇形沉积体生长的分形几何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1): 95-99.
|
[13] |
陈建芳, 郑连福, 陈荣华, 郑玉龙, 陈文斌, M.G.Wiesner, H.K.Wong.
南海颗粒物质的通量、组成及其与沉积物积累率的关系初探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4-19.
|
[14] |
傅启龙, 沙庆安.
昌黎海岸风成沙丘的形态与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 沉积学报,
1994, 12(1): 98-105.
|
[15] |
彭怀珍.
对风暴流沉积说涵义与概念的商榷
. 沉积学报,
1991, 9(2): 121-126.
|
[16] |
崔之久, 熊黑钢.
泥石流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1990, 8(3): 128-140.
|
[17] |
廖士范, 梁同荣, 张月恒.
论我国铝土矿床类型及其红土化风化壳形成机制问题
. 沉积学报,
1989, 7(1): 1-10.
|
[18] |
唐永仪.
凤县第四纪泥石流堆积物的显微结构构造
. 沉积学报,
1988, 6(3): 105-111.
|
[19] |
黄绍甫, 林金河, 韦东, 阙慧娟.
沉积岩和原油中四环萜烷的地化意义初探
. 沉积学报,
1987, 5(4): 127-136.
|
[20] |
王德坪, 刘守义.
东营盆地渐新世早期前三角洲缓坡区的泥石流砂质碎屑沉积
. 沉积学报,
1987, 5(4): 1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