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郜魁, 何尧启, 邱万银, 张鑫, 冯唐慧, 姜修洋.
贵州黑洞4 750年以来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
. 沉积学报,
2024, 42(3): 970-9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68
|
[2] |
柳静, 张伟宏, 徐昊, 邵庆丰, 卢海欣, 李茂霞, 陈剑舜.
近千年气候环境快速变化的长江中游石笋δ13C记录
. 沉积学报,
2024, 42(3): 956-9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28
|
[3] |
戴霜, 胡惠, 马晓军, 樊鑫, 张明震, 姚旭, 王荣华, 郭雪莲, 刘成英, 王子璇, 王艺霖, 李彦杰, 孔雪, 韩思远.
青藏高原东北部武威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2): 378-3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0
|
[4] |
吴小力, 李荣西, 李小刚, 赵帮胜, 刘福田, 覃小丽, 赵迪, 刘齐, 张艳妮.
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06-2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2
|
[5] |
左景勋, 朱学剑, 陈泳霖, 翟文建.
华北寒武纪苗岭世晚期δ13C演化及生态环境特征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89-30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2
|
[6] |
张华生, 殷建军, 程海, R Lawrence Edwards, 林玉石, 唐伟, 杨会, 涂林玲, 王华, 潘谋成, 吴夏.
全新世早期弱夏季风事件的精确定位及机制探讨——以湖南莲花洞LHD5石笋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81-29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7
|
[7] |
田庆春, 杨太保, 石培宏.
可可西里古湖泊沉积物有机碳δ13C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60-26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5
|
[8] |
张银环, 杨琰, 杨勋林, 殷建军, 黄帆, 任小凤, 赵景耀, 刘肖, 聂旭东.
早全新世季风演化的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研究——以河南老母洞石笋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1): 134-14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4
|
[9] |
.
页岩油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求取方法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74-181.
|
[10] |
.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40-345.
|
[11] |
.
测井资料计算源岩有机碳含量模型对比及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99-1205.
|
[12] |
郑艳红.
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泥炭正构烷烃的生物记录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42-146.
|
[13] |
.
珠江水体悬浮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51-157.
|
[14] |
王先彦.
青藏高原东北部湟水流域新近纪风尘堆积源区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65-369.
|
[15] |
程克明, 熊英, 刘新月.
煤系源岩倾油倾气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56-60.
|
[16] |
宋春晖, 方小敏,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 沉积学报,
2001, 19(4): 493-500.
|
[17] |
程振波, 刘振夏, 石学法, 鞠小华, Serge Berne, 斋藤文纪.
东海DGKS96—03岩心中微体化石的古海洋学特点、δ18O曲线与AMS14C测年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01-505.
|
[18] |
李春园, 王先彬, 夏新宇.
甲烷及其同系物δ13C值反序排列特征的数值模拟与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探讨
. 沉积学报,
1999, 17(2): 306-311.
|
[19] |
张爱云, 蔡云开, 初志明, 徐永昌, 沈平.
沉积有机质中稳定碳同位素逆转现象初探
. 沉积学报,
1992, 10(4): 49-59.
|
[20] |
张彭熹, 张保珍, 杨文博.
青海湖冰后期水体环境的演化
. 沉积学报,
1988, 6(2): 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