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磊, 陈洪德, 徐长贵, 钟怡江, 吴奎.
辽东湾古近系震积岩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5): 919-93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08
|
[2] |
.
冀中坳陷晋县凹陷古近系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34-642.
|
[3] |
.
浙江桐村寒武系大陈岭组地震驱动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5): 795-805.
|
[4] |
.
四川盆地东南部早三叠世地震事件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77-489.
|
[5] |
.
滇西保山金鸡地区三叠系上统大水塘组震积岩的发现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90-500.
|
[6] |
.
湖南慈利溪口震旦系陡山沱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32-1041.
|
[7] |
李元昊.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震积岩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72-779.
|
[8] |
夏青松.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46-252.
|
[9] |
袁静, 陈鑫, 田洪水.
济阳坳陷古近纪软沉积变形层中的环状层理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6, (5): 666-671.
|
[10] |
张关龙.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形成过程模拟
. 沉积学报,
2006, 24(1): 50-55.
|
[11] |
.
济阳坳陷古近纪软沉积变形层中的环状层理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66-671.
|
[12] |
魏垂高, 张世奇, 姜在兴, 刘金华.
东营凹陷现河地区沙三段震积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6): 798-805.
|
[13] |
魏垂高 张世奇 姜在兴 刘金华.
东营凹陷现河地区沙三段震积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98-805.
|
[14] |
.
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系基山砂体地震作用成因新论
. 沉积学报,
2006, 24(4): 488-495.
|
[15] |
田洪水, 王金光, 吕明英, 王立法.
山东安丘古近纪冲积层中的地震记录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47-453.
|
[16] |
杜远生, 彭冰霞, 韩欣.
广西北海涠洲岛晚更新世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同沉积变形构造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03-209.
|
[17] |
袁静.
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纪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1): 41-46.
|
[18] |
杨剑萍, 王辉, 陈世悦, 袁静, 鄢继华, 赵卫卫.
济阳坳陷古近系震积岩特征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81-287.
|
[19] |
鄢继华, 陈世悦, 宋国奇, 姜在兴, 邱桂强.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形成过程初探
. 沉积学报,
2004, 22(4): 573-578.
|
[20] |
吴贤涛, 尹国勋.
四川峨眉晚侏罗世湖泊沉积中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2, 10(1): 1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