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韦恒叶, 张淦, 张璇, 胡谍, 龚嘉欣.
中上扬子区上二叠统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终结年龄【“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5
|
[2] |
夏舜, 宋金民, 李智武, 肖斌, 安虹伊, 金鑫, 王瀚, 韩雨樾, 邓豪爽, 王斌.
上扬子地台北缘下奥陶统分乡组风暴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8
|
[3] |
张杰, 徐亚军.
走滑汇聚是华南广西运动的成因?【“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辑】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2
|
[4] |
侯阳红, 康志宏, 赵晨君, 余旭东, 王恩博.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86-8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6
|
[5] |
杨瑞青, 杨风丽, 周晓峰, 周志.
汉南—川东北灯影组古地理演化:晚震旦世扬子西北缘拉张背景的沉积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89-1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6
|
[6] |
郭芪恒, 金振奎, 安益辰, 朱小二.
北京下苇甸地区张夏组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1): 40-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10
|
[7] |
徐政语, 蒋恕, 熊绍云, 梁兴, 王高成, 郭燕玲, 何勇, 饶大骞.
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5, 33(1): 21-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3
|
[8] |
牟传龙, 王秀平, 梁薇, 王远翀, 门欣.
上扬子区灯影组白云岩葡萄体特征及成因初探——以南江杨坝地区灯影组一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097-111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4
|
[9] |
.
中扬子区晚印支期三级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古地理格局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24-733.
|
[10] |
李 勇.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2): 153-164.
|
[11] |
梅冥相, 刘智荣, 孟晓庆, 陈永红.
上扬子区中、上寒武统的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沉积学报,
2006, (5): 617-626.
|
[12] |
.
上扬子区中、上寒武统的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17-626.
|
[13] |
刘国生, 朱光, 王道轩, 宋传中, 牛漫兰.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67-273.
|
[14] |
朱立华, 张传林, 仲健华, 邹成娟, 高南华.
下扬子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沉积构造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55-360.
|
[15] |
陈建强, 李志明, 龚淑云, 李全国, 苏文博.
上扬子区志留纪层序地层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58-65.
|
[16] |
张廷山, 陈晓慧, 边立曾, 俞剑华, 兰光志, 万云.
大地构造对上扬子区志留纪生物礁分布及发育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84-93.
|
[17] |
宋天锐.
评新科技成果《中、下杨子区海相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一书
. 沉积学报,
1992, 10(1): 46-46.
|
[18] |
黄志诚, 黄钟瑾, 陈智娜.
下扬子区五峰组火山碎屑岩与放射虫硅质岩
. 沉积学报,
1991, 9(2): 1-15.
|
[19] |
陈宗清.
扬子区石炭纪黄龙期沉积相
. 沉积学报,
1990, 8(2): 23-31.
|
[20] |
冯增昭, 吴胜和.
下扬子地区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
. 沉积学报,
1987, 5(3): 4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