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传兵, 丁召静, 周定通, 梅璟, 刘天, 张婕, 赵健楠, 王节涛.
柴达木盆地脊状地貌沉积中砾石形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7
|
[2] |
司学强, 彭博, 郭华军, 陈希光, 李亚哲, 冀冬生, 邹志文, 易俊峰.
湖侵背景下古地貌对优质储层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带清水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42
|
[3] |
王新航, 汪银奎, 旦增平措, 巴桑曲珍, 韩中鹏.
陆相流域盆地沉积通量模拟及古地貌意义——以西藏尼玛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22, 40(4): 912-9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3
|
[4] |
刘文栋, 钟大康, 孙海涛, 曾鑫耀, 梁雪祺, 胡欣, 李荣容, 彭思桥, 宋雨佳.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古地貌响应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75-12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0
|
[5] |
邓秀芹, 程党性, 周新平, 时孜伟, 郭懿萱.
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099-11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0
|
[6] |
闫伟, 金振奎, 韩春元, 赵文龙.
冀中坳陷奥陶系多期岩溶发育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81-9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0
|
[7] |
钟原, 刘宏, 谭秀成, 连承波, 廖纪佳, 刘明洁, 胡广, 曹剑.
富砂地层格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储层甜点预测——以四川盆地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58-77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6
|
[8] |
孟祥超, 陈能贵, 王海明, 徐洋, 谢宗瑞, 邹志文, 郭华军, 李亚哲.
砂砾岩沉积特征分析及有利储集相带确定——以玛北斜坡区百口泉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235-124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6
|
[9] |
李楠楠, 介冬梅, 阳金秀, 陈雪松, 陈玉洁, 胡楚天, 乔志和.
长白山西麓泥炭灰分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73-883.
|
[10] |
.
辽河坳陷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沉积相展布特征与沉积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105-1113.
|
[11] |
李冬.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天然堤—溢岸沉积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89-694.
|
[12] |
朱 静.
陇东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29-1237.
|
[13] |
张 泓.
祁连山东段宝积山—红会煤盆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 沉积学报,
2009, 27(4): 622-631.
|
[14] |
赖生华.
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63-670.
|
[15] |
于学峰, 周卫健, 刘晓清, 郑艳红, 宋少华.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6): 864-869.
|
[16] |
.
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
. 沉积学报,
2006, 24(4): 476-482.
|
[17] |
于学峰 周卫健 刘晓清 郑艳红 宋少华.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64-869.
|
[18] |
唐跃刚, 任德贻, 刘钦甫, 姚光华, 甘志杰.
四川晚二叠世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61-167.
|
[19] |
黄操明, 周安朝, 王丽清.
试论含煤盆地构造的继承性及砂体对煤灰分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5, 13(1): 102-109.
|
[20] |
谌建国, 李有亮.
广西上二叠统含煤建造和藻坪沼泽成煤模式
. 沉积学报,
1983, 1(1): 8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