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强强, 王喜鑫, 许月明, 薛婷, 李少华, 严春景.
湖平面变化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的控制-来自数字露头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5
|
[2] |
赵军, 赵凯, 张金宇.
基于米氏旋回的三角洲前缘油层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3): 801-8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7
|
[3] |
秦润森, 岳红林, 周凤军, 吴穹螈, 雷源.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以黄河口凹陷渤中34地区明下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29-4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7
|
[4] |
任双坡, 姚光庆, 毛文静.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薄层单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叠置模式——以古城油田泌浅10区核三段Ⅳ-Ⅵ油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82-5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6
|
[5] |
杨友运, 何康宁, 任颖惠.
华庆地区长63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模式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57-36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5
|
[6] |
.
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定量研究——以鄱阳湖三角洲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70-277.
|
[7] |
潘树新.
论油气运移的“高速公路”及源外找油思想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99-604.
|
[8] |
闫建萍.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物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12-220.
|
[9] |
李玉兰.
松辽盆地南部月亮泡地区萨尔图油层Ⅰ砂组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65-270.
|
[10] |
王涌泉.
干酪根化学降解产物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78-781.
|
[11] |
张关龙.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形成过程模拟
. 沉积学报,
2006, 24(1): 50-55.
|
[12] |
王峰, 王多云, 高明书, 姚永朝, 王志坤, 李树同, 秦红.
陕甘宁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前缘的微相组合及特征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18-224.
|
[13] |
王家豪, 姚光庆, 赵彦超.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87-94.
|
[14] |
李凤杰, 王多云, 宋广寿,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王志坤, 李树同.
陕甘宁盆地坳陷型湖盆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1): 73-78.
|
[15] |
王立武, 李建忠, 王兆云, 卢宗盛.
松辽盆地保乾三角洲前缘带演变及其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04-408.
|
[16] |
李凤杰, 王多云,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李树同, 王志坤.
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82-587.
|
[17] |
彭军, 郑荣才, 陈景山, 蔡勋育, 韦景春.
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03-209.
|
[18] |
周丽清, 吴胜和, 熊琦华, 马晓芬, 郭燕华, 林双运.
吐哈盆地W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48-252.
|
[19] |
陈波, 陈恭洋, 保吉成.
港东油田二区一断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63-267,272.
|
[20] |
欧成华, 陈景山.
大芦家地区渐新统东二1亚段三角洲前缘砂体微相及储集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4): 84-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