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威, 李昆, 纪友亮, 吕文睿, 赵祥宇, 黄志佳, 姜燕, 刘炎鑫, 王子涵, 吴浩.
坳陷湖盆古湖泊多期次扩张—消亡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97-11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4
|
[2] |
刘世奇, 王鹤, 王冉, 高德燚, TripathyAshutosh.
煤层孔隙与裂隙特征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1, 39(1): 212-23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4
|
[3] |
曹瑛倬, 鲍志东, 鲁锴, 徐世琦, 王贵玲, 袁淑琴, 季汉成.
冀中坳陷雄县地热田主控因素及成因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4): 863-8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1
|
[4] |
冯永忠, 白云来, 康鸿杰, 马惠萍.
阿尔金断裂两侧早古生代沉积建造与构造演化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11-112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0
|
[5] |
李继岩.
多期构造裂缝发育充填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以济阳坳陷平南潜山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20-42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17
|
[6] |
闫伟, 金振奎, 韩春元, 赵文龙.
冀中坳陷奥陶系多期岩溶发育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81-9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0
|
[7] |
黄晓宏, 张海军, 王训练, 王勋, 沈智军, 黄宇飞.
东昆仑花石峡北部上二叠统格曲组源区特征:来自碎屑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33-114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1
|
[8] |
.
库车前陆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砾岩特征与构造演化关系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80-993.
|
[9] |
.
鲁西隆起区晚中生代地层碎屑石榴石分析及物源区构造演化示踪
. 沉积学报,
2012, 30(6): 999-1009.
|
[10] |
陈洪德.
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构造隆升的分段性及层序充填响应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22-630.
|
[11] |
朱红涛.
定量模拟层序叠加模式对断陷盆地非均一构造沉降活动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53-761.
|
[12] |
陈守建.
昆仑造山带早—中泥盆世沉积特征及盆地性质探讨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41-551.
|
[13] |
施振生.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沉积层序构成及充填响应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01-408.
|
[14] |
任拥军, 王冠民, 马在平, 钟建华, 陈清华.
试论短周期幕式构造沉降对陆相断陷盆地高频沉积旋回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72-676.
|
[15] |
梁宏斌, 张敏, 王东良, 孟凡成, 朱翠山, 冯敏.
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混源油识别模式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89-693.
|
[16] |
闫义, 林舸, 李自安, 贺世杰, 徐政语.
辽西北票(金—羊)盆地中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41-447.
|
[17] |
杨明慧, 刘池阳.
陆相伸展盆地的层序类型、结构和序列与充填模式——以冀中坳陷下第三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22-228.
|
[18] |
李亚林, 张国伟, 王根宝, 高凤泉.
北秦岭小寨变质沉积岩系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96-600.
|
[19] |
徐志强, 陈永武, 熊明.
影响深层碎屑岩次生孔隙发育的因素——冀中坳陷与塔里木盆地实例讨论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02-105.
|
[20] |
郑建京, 彭作林.
沉降坳陷主体多阶段演化与油气成藏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58-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