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李伟 张枝焕 朱雷 韩立国 杨永才

李伟, 张枝焕, 朱雷, 韩立国, 杨永才.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J]. 沉积学报, 2005, 23(2): 337-345.
引用本文: 李伟, 张枝焕, 朱雷, 韩立国, 杨永才.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J]. 沉积学报, 2005, 23(2): 337-345.
LI Wei, ZHANG Zhi-huan, ZHU Lei, HAN Li-guo, YANG Yong-cai. The History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from the Coal Beds in the Carbon iferous-Perm ian in Qinshui Basin, Shanxi[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2): 337-345.
Citation: LI Wei, ZHANG Zhi-huan, ZHU Lei, HAN Li-guo, YANG Yong-cai. The History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from the Coal Beds in the Carbon iferous-Perm ian in Qinshui Basin, Shanxi[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2): 337-345.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973”项目2002CB211701课题(煤层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伟,男,1979年出生,在读博士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中图分类号: P618.11

The History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from the Coal Beds in the Carbon iferous-Perm ian in Qinshui Basin, Shanxi

  • 摘要: 通过对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夹矸及煤层顶板砂岩石样品中的包裹体类型、与矿物的共生关系以及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研究,结合山西南部上古生界煤层埋藏史及热史演化分析,讨论了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的排烃历史。结果表明,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排烃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期煤层抬升释压以来,大体可以分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晚白垩世一直到古新世三期。早期有过煤成油的阶段,并且有一定规模的排油过程;主要的排气阶段正好与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相对应,那么可以认为热解气和热裂解气是煤层气的主要组成部分。煤储层中液态烃与煤层夹矸及顶板岩石中液态烃组成特征存在着明显差别,可能是由排烃过程吸附分馏作用和不同成熟度液态烃的混合作用不同所致。甾烷和藿烷总体组成特征相似,说明煤层、煤层夹矸及顶板砂岩中油气来源于煤层。
  • [1] 1 张建博,陶明信. 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地质意义--以沁水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0,(04):611-614.

    2 高波,陶明信. 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03):14-17.

    3 宁正伟,陈霞.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化变质程度与煤层气储集性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02):156-160.

    4 高波,马玉贞,陶明信. 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J].沉积学报,2003,(02):345-349.

    5 张建博,王红岩. 国外煤层气勘探、开发新进展[A].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27-33.

    6 胡爱梅. 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探讨[A].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150-159.

    7 陈世悦,刘焕杰. 含煤建造露头层序地层分析--以太原西山石炭二叠系剖面为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5,(02):13-17.

    8 何锡麟,朱梅丽,范秉恒. 山西太原东山晚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及古生物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9 常朝辉. 山西省二叠系顶界-"石千峰"地层时代问题[J].山西地质科技,1977,(02):22-39.

    10 王志强,王立新. 华北石千峰下部晚二叠世植物化石[J].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7.1-80.

    11 赵庆波. 中国煤层气地质认识及未来勘探新领域[A].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3-13.

    12 刘文斌,姚素平,胡文萱.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3,(03):264-267.

    13 孙樯,谢鸿森,郭捷. 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及应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01):42-45.

    14 Eadington P J. Fluid history analyses: a new concept for prospect evaluation[J].The APEA Journal,1991.301-310.

    15 李慧莉,邱楠生,金之钧.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研究[J].沉积学报,2003,(04):648-653.

    16 Eadington P J. Identifying oil well sites[J]. United States Patent Application,1996.543-6161.

    17 叶建平,秦勇,林大扬. 中国煤层气资源[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18 刘焕杰. 山西南部煤层气地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93
  • HTML全文浏览量:  36
  • PDF下载量:  70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6-27
  • 修回日期:  2004-11-08
  • 刊出日期:  2005-06-10

目录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973”项目2002CB211701课题(煤层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

      李伟,男,1979年出生,在读博士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中图分类号: P618.11

    摘要: 通过对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夹矸及煤层顶板砂岩石样品中的包裹体类型、与矿物的共生关系以及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研究,结合山西南部上古生界煤层埋藏史及热史演化分析,讨论了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的排烃历史。结果表明,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排烃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期煤层抬升释压以来,大体可以分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晚白垩世一直到古新世三期。早期有过煤成油的阶段,并且有一定规模的排油过程;主要的排气阶段正好与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相对应,那么可以认为热解气和热裂解气是煤层气的主要组成部分。煤储层中液态烃与煤层夹矸及顶板岩石中液态烃组成特征存在着明显差别,可能是由排烃过程吸附分馏作用和不同成熟度液态烃的混合作用不同所致。甾烷和藿烷总体组成特征相似,说明煤层、煤层夹矸及顶板砂岩中油气来源于煤层。

    English Abstract

    李伟, 张枝焕, 朱雷, 韩立国, 杨永才.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J]. 沉积学报, 2005, 23(2): 337-345.
    引用本文: 李伟, 张枝焕, 朱雷, 韩立国, 杨永才.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J]. 沉积学报, 2005, 23(2): 337-345.
    LI Wei, ZHANG Zhi-huan, ZHU Lei, HAN Li-guo, YANG Yong-cai. The History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from the Coal Beds in the Carbon iferous-Perm ian in Qinshui Basin, Shanxi[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2): 337-345.
    Citation: LI Wei, ZHANG Zhi-huan, ZHU Lei, HAN Li-guo, YANG Yong-cai. The History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from the Coal Beds in the Carbon iferous-Perm ian in Qinshui Basin, Shanxi[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2): 337-345.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