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福康, 吴胜和, 陶叶, 陈亚坤, 黎飞凡, 王武荣, 李伟, 徐振华.
季节性湖平面变化下浅水三角洲指状砂坝沉积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1
|
[2] |
李强强, 王喜鑫, 许月明, 薛婷, 李少华, 严春景.
湖平面变化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的控制-来自数字露头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5
|
[3] |
穆财能, 侯明才, 刘欣春, 张虹瑞, 范程华.
基于高精度碳酸盐岩微相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57-13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8
|
[4] |
顾志翔, 何幼斌, 彭勇民, 罗进雄, 刘小帆, 张锦, 聂鸿宇.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膏盐岩“多潟湖”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34-8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8
|
[5] |
张津宁, 张金功, 杨乾政, 吴春燕, 崔强, 王晔, 郭岭.
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63-57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4
|
[6] |
王伟锋, 张美.
洪泽凹陷赵集次凹阜宁组四段盐岩深水再沉积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42-25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4
|
[7] |
.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膏盐岩与油气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26-137.
|
[8] |
.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构造坡折带类型及其对砂体和油气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3, 31(2): 358-367.
|
[9] |
.
利用上超点法重建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渐新世湖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15-1121.
|
[10] |
纪友亮, 张善文, 冯建辉.
陆相湖盆古地形、可容空间的体积变化率与层序结构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31-638.
|
[11] |
任建业, 张青林, 陆永潮.
东营凹陷弧形断裂坡折带系统及其对低位域砂体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28-635.
|
[12] |
王兴志, 张帆,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49-254.
|
[13] |
何卫红, 汪啸风, 卜建军.
晚奥陶世五峰期扬子海盆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古水体深度
. 沉积学报,
2002, 20(3): 367-375.
|
[14] |
陈发亮, 朱晖, 李绪涛, 苗翠芝.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划分及盐岩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84-388,394.
|
[15] |
楼章华, 卢庆梅, 蔡希源, 董百万, 张立庆.
湖平面升降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态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8, 16(4): 27-31.
|
[16] |
胡受权.
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发育的可容空间机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02-108.
|
[17] |
刘震, 曾宪斌, 张万选.
构造掀斜对单断湖盆湖平面变化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7, 15(4): 64-66,71.
|
[18] |
王璞珺, 任延广, 王东坡.
松辽盆地白垩系泉头组蒸发盐岩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53-62.
|
[19] |
王多云, 陈应泰, 徐洪生.
受周期性湖平面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干柴沟组
. 沉积学报,
1991, 9(4): 43-48.
|
[20] |
隗合明.
四川渠县三叠系膏盐的同生、成岩、后生及表生变化
. 沉积学报,
1987, 5(4): 5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