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茂德, 文华国, 葛毓柱, 沈安江, 付小东, 张建勇.
非淡水成因选择性溶蚀及其沉积旋回中差异性分布特征研究——以羌塘盆地布曲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42
|
[2] |
郭荣涛, 张永庶, 陈晓冬, 张庆辉, 王鹏, 崔俊, 姜营海, 李亚峰, 蒋启财, 刘波.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高频旋回与古地貌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12-8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4
|
[3] |
吴浩, 刘锐娥, 纪友亮, 张春林, 陈胜, 周勇, 杜威, 张云钊, 王晔.
致密气储层孔喉分形特征及其与渗流的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1): 151-1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15
|
[4] |
张美良, 朱晓燕, 吴夏, 张碧云, 潘谋成.
桂林洞穴滴水与现代碳酸钙δ18O记录的环境意义——以桂林七星岩NO.15支洞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97-70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8
|
[5] |
孙海涛.
鄂尔多斯盆地长北气田山西组二段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24-733.
|
[6] |
陈永权.
塔里木盆地塔中19井奥陶系蓬莱坝组云灰互层段的 岩性旋回特征与“顶侵型”埋藏云化模式的建立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02-211.
|
[7] |
陶明华.
旋回性沉积序列的形成机理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05-510.
|
[8] |
唐民安.
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
. 沉积学报,
2007, 25(1): 39-47.
|
[9] |
彭军, 郑荣才, 陈景山, 蔡勋育, 韦景春.
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03-209.
|
[10] |
孙岩, 沈安江, 徐洋, 林年添.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藻丘灰岩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1): 61-69.
|
[11] |
王震亮, 陈荷立.
试论古水动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油气的多期次运聚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39-344.
|
[12] |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33-239.
|
[13] |
胡受权.
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发育的可容空间机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02-108.
|
[14] |
梅冥相, 梅仕龙.
华北中寒武世张夏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
. 沉积学报,
1997, 15(4): 5-10.
|
[15] |
郑荣才, 刘文均, 李祥辉, 王洪峰, 陈源仁.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①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7.
|
[16] |
沈建伟.
广西桂林晚泥盆世弗拉斯期珊瑚礁
. 沉积学报,
1996, 14(2): 75-81.
|
[17] |
陈中强.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什拉甫组的微地层分析──点断加积旋回理论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38-46.
|
[18] |
郑建京, 彭作林.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运动学过程与油气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60-168.
|
[19] |
杜远生, 赵锡文.
甘肃西成铅锌矿田泥盆纪吉维特—弗拉斯期沉积古地理及控矿意义
. 沉积学报,
1991, 9(3): 22-30.
|
[20] |
方积义.
桂林地区上泥盆统碳酸盐岩沉积相
. 沉积学报,
1985, 3(4): 7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