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穆财能, 侯明才, 刘欣春, 张虹瑞, 范程华.
基于高精度碳酸盐岩微相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57-13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8
|
[2] |
伏美燕, 李娜, 黄茜, 刘磊.
滨岸-浅海混合沉积对海平面与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石炭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10-112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3
|
[3] |
牟传龙, 王启宇, 王秀平, 陈小炜, 周恳恳, 葛祥英.
造山带岩相古地理研究与实践——以甘肃省奥陶纪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1
|
[4] |
肖传桃.
藏北安多东巧地区晚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52-760.
|
[5] |
肖传桃.
下扬子地区中二叠世上升流相区古生态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2): 319-325.
|
[6] |
唐永忠.
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53-662.
|
[7] |
颜佳新.
华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碳酸盐岩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579-587.
|
[8] |
金振奎, 邹元荣, 由伟丰, 蒋春雷.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3-19.
|
[9] |
杨威, 朱忠德, 刘秉理, 肖传桃.
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运用—以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为例
. 沉积学报,
2001, 19(1): 55-59.
|
[10] |
王成善, 李祥辉, 陈洪德, 覃建雄.
中国南方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及升降事件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36-541.
|
[11] |
陈国俊, 薛莲花, 王琪, 康剑, 肖立新, 史基安.
新疆阿克苏—巴楚地区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与旋回层序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9, 17(2): 192-197.
|
[12] |
苏文博, 李志明, 陈建强, 龚淑云, 李全国, 高勇群.
海平面变化全球可比性的可靠例证——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45-354.
|
[13] |
赵玉光.
论地质历史中区域构造沉降史与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7.
|
[14] |
李玉成.
华南晚二叠世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旋回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1998, 16(3): 52-57,65.
|
[15] |
江茂生, 沙庆安, 刘敏.
华北地台下中寒武统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以山东张夏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63-74.
|
[16] |
陈荣坤.
华北地台中晚寒武世沉积层序中生物丘构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49-56.
|
[17] |
王翔, 胡健民.
鄂北南化地区寒武纪缓坡沉积及层序
. 沉积学报,
1996, 14(3): 47-55.
|
[18] |
于炳松.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海平面变化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1): 33-39.
|
[19] |
高振中, K.A.Eriksson.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芬卡苏地区奥陶纪海底水道中的内潮汐沉积
. 沉积学报,
1993, 11(1): 12-22.
|
[20] |
梅冥相, 陆龙池.
贵州玉屏彰寨奥陶纪红花园期障积岩隆礁
. 沉积学报,
1991, 9(3): 8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