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南海北部第三系的沉积特征与生油、储油层系

王善书

王善书. 南海北部第三系的沉积特征与生油、储油层系[J]. 沉积学报, 1985, 3(4): 121-130.
引用本文: 王善书. 南海北部第三系的沉积特征与生油、储油层系[J]. 沉积学报, 1985, 3(4): 121-130.
Wang Shanshu. DEPOSITIONAL FEATURES, SOURCE AND RESERVOIR ROCKS OF TERTIARY IN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5, 3(4): 121-130.
Citation: Wang Shanshu. DEPOSITIONAL FEATURES, SOURCE AND RESERVOIR ROCKS OF TERTIARY IN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5, 3(4): 121-130.

南海北部第三系的沉积特征与生油、储油层系

DEPOSITIONAL FEATURES, SOURCE AND RESERVOIR ROCKS OF TERTIARY IN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

  • 摘要: 南海北部指北纬16°00'至23°00'与东经108°00'至120°00'之间的海域。包括广东大陆以南、海南、台湾两岛之间的广阔大陆架和陆坡区以及北部湾。东西长约1300公里,南北宽约200至400公里。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经过地球物理勘探普查工作及几十口钻井资料,证实该区第三纪沉积广泛分布,厚逾万米。按沉积岩厚度大于1000米所圈定的范围约在30万平方公里以上,形成了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及台湾西南五个沉积盆地(图1、2)。在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及台湾西南盆地中,分别在下第三系流沙港组、陵水组、珠江组,上第三系角尾组、韩江组发现了储油气层(表1)。
  • [1] (1)王善书,1982,石油学报1982年增刊,1 -12页。

    (2)勾韵娴、何炎、胡兰英、张一勇、何承全、蓝娇、王惠基,1982,中国科学院石油地球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3)钟水仙、陈圣源、张祥兰等,1981,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系,广东科技出版社。
  • [1] 邱红, 邹立, 张民生, 朱超祁, 贾永刚.  南海北部油气缓释环境沉积物脂类化合物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2): 416-4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7
    [2] 高胜美, 卓海腾, 王英民, 王星星, 贾凯育, 周伟.  南海北部白云峡谷群富有孔虫砂层沉积特征及发育机制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98-8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7
    [3] 南海北部深水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4): 672-678.
    [4] 李小艳.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①——来自N31柱样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72-579.
    [5] 吴时国.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22-930.
    [6] 米立军.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39-146.
    [7] 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 . 沉积学报, 2006, 24(4): 476-482.
    [8] 马艳萍, 刘立.  大港滩海区第三系湖相混积岩的成因与成岩作用特征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07-614.
    [9] 徐长贵, 姜培海, 武法东, 杨波, 厉大亮.  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三角洲的发现、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88-594.
    [10] 金强, 查明, 赵磊.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25-129,135.
    [11] 刘传联, 舒小辛, 刘志伟.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湖相生油岩的微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93-298.
    [12] 吴智勇, 郭建华, 吴东胜, 何宏.  东濮断陷湖盆下第三系沙二段的冲积扇沉积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49-453.
    [13] 徐天光, 顾家裕, 薛叔浩.  塔里木盆地轮台断隆第三系盐湖沉积环境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37-140.
    [14] 江荣沛, 江继纲.  江陵凹陷下第三系两个含油系统油源岩的地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9-25.
    [15] 曾凡刚, 周世新, 王关玉, 李贤庆, 霍永忠, 蔡春芳.  广西第三系煤系地层油砂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3): 89-95.
    [16] 蔡峰, 许红, 郝先锋, 王玉净.  西沙—南海北部晚第三纪生物礁的比较沉积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61-69.
    [17] 王铁冠, B.R.T.Simoneit.  广西百色盆地州景矿第三系褐煤有机地球化学与煤岩学研究——Ⅲ.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S1): 9-20.
    [18] 姜善春, 贾蓉芬, 王岩, 张惠之, 余素华, 栾作峰, 孙作庆, 江荣华.  中国南海北部湾海洋柱状沉积物中甾烯醇甾烷醇的演化 . 沉积学报, 1991, 9(S1): 97-102.
    [19] 刘宝珺, 余光明, 王成善, 张哨楠.  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 . 沉积学报, 1989, 7(1): 11-28.
    [20] 王开发, 吴国瑄, 阎家林.  泌阳凹陷和枣阳凹陷下第三系生油层的孢粉化石颜色及有机质类型 . 沉积学报, 1984, 2(3): 108-11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45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32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84-03-22
  • 刊出日期:  1985-12-10

目录

    南海北部第三系的沉积特征与生油、储油层系

    摘要: 南海北部指北纬16°00'至23°00'与东经108°00'至120°00'之间的海域。包括广东大陆以南、海南、台湾两岛之间的广阔大陆架和陆坡区以及北部湾。东西长约1300公里,南北宽约200至400公里。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经过地球物理勘探普查工作及几十口钻井资料,证实该区第三纪沉积广泛分布,厚逾万米。按沉积岩厚度大于1000米所圈定的范围约在30万平方公里以上,形成了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及台湾西南五个沉积盆地(图1、2)。在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及台湾西南盆地中,分别在下第三系流沙港组、陵水组、珠江组,上第三系角尾组、韩江组发现了储油气层(表1)。

    English Abstract

    王善书. 南海北部第三系的沉积特征与生油、储油层系[J]. 沉积学报, 1985, 3(4): 121-130.
    引用本文: 王善书. 南海北部第三系的沉积特征与生油、储油层系[J]. 沉积学报, 1985, 3(4): 121-130.
    Wang Shanshu. DEPOSITIONAL FEATURES, SOURCE AND RESERVOIR ROCKS OF TERTIARY IN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5, 3(4): 121-130.
    Citation: Wang Shanshu. DEPOSITIONAL FEATURES, SOURCE AND RESERVOIR ROCKS OF TERTIARY IN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5, 3(4): 121-130.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