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廖慧鸿, 苏中堂, 马慧, 孙珮婕.
滇东北地区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消亡的古环境因素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34-4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4
|
[2] |
丁一, 刘树根, 文龙, 文华国, 陈代钊, 宋金民, 王瀚, 王林康, 陈明思, 陈荣庆, 李智武.
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期碳酸盐岩台地古地理格局及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24, 42(3): 928-9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5
|
[3] |
高抒.
南京地区早三叠世碳酸盐沉积动力过程初探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673-16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4
|
[4] |
陈留勤, 李鹏程, 郭福生, 刘鑫, 李馨敏.
粤北丹霞盆地晚白垩世丹霞组沉积相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7-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18
|
[5] |
付坤荣, 黄理力, 祝怡, 冯翔艺蓝, 章巧, 关小丽, 高达.
塔中地区晚奥陶世碳酸盐台缘与台内沉积差异——定性和定量的碳酸盐岩微相综合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01-109.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2
|
[6] |
.
湖南晚奥陶世凯迪晚期—赫南特期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14, 32(1): 8-18.
|
[7] |
.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65-979.
|
[8] |
赖健清, 易诗军, 杨楚雄, 丁传谱.
广东凡口地区泥盆系碳酸盐岩化学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43-147.
|
[9] |
宋春晖, 武安斌.
西成矿田中泥盆统碳酸盐岩沉积微相、微相组及其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3, 11(2): 34-42.
|
[10] |
许凤仪.
西成铅锌矿田西部中泥盆统西汉水组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1): 81-86.
|
[11] |
李成生, 丁传谱, 杨楚雄, 易诗军.
湘中禾青地区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0, 8(3): 66-74.
|
[12] |
杨朝青, 沙庆安.
云南曲靖中泥盆统曲靖组的沉积环境:一种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
. 沉积学报,
1990, 8(2): 59-66.
|
[13] |
刘文均.
湘南泥盆系碳酸盐岩中锶的分布特点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89, 7(2): 14-20.
|
[14] |
孟祥化, 乔秀夫, 葛铭.
华北古浅海碳酸盐风暴沉积和丁家滩相序模式
. 沉积学报,
1986, 4(2): 1-18.
|
[15] |
杨振强.
湖南道县、宁远一带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中的台地前缘斜坡异地碳酸盐沉积
. 沉积学报,
1985, 3(4): 55-62.
|
[16] |
杨楚雄, 扶同逸, 覃焕然.
广西泗顶-古丹铅锌矿田中、上泥盆统碳酸盐相的特征与成矿关系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5, 3(2): 97-107.
|
[17] |
方积义.
桂林地区上泥盆统碳酸盐岩沉积相
. 沉积学报,
1985, 3(4): 73-82.
|
[18] |
关尹文, 胡火炎, 李浩鸣, 潘传楚, 王伏泉, 龙淑珍.
湘南宁远一带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的发现
. 沉积学报,
1983, 1(4): 117-123.
|
[19] |
陈志明, 杨培基, 潘正莆, 侯奎, 刘国梁.
湘、桂中晚泥盆世台槽相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83, 1(3): 88-97.
|
[20] |
叶德胜, 周棣康, 邹志福.
贵州泥盆系碳酸盐岩沉积相
. 沉积学报,
1983, 1(2): 8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