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牧, 季长军, 黄元耕, 丁一, 陈荣庆, 陈明思, 杨钹, 陈代钊.
羌塘盆地索瓦组碳酸盐岩红层成因和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3): 812-8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2
|
[2] |
赵佳如, 牛永斌, 王敏, 徐资璐, 崔胜利, 王培俊.
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82-49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3
|
[3] |
陈万利, 吴时国, 黄晓霞, 刘刚, 韩孝辉.
西沙群岛晚第四纪碳酸盐岩淡水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96-13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6
|
[4] |
李泯星, 屈海洲, 程曦, 杨迅, 杨东凡, 张本健, 张云峰, 李晓.
火山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及成岩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10-8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8
|
[5] |
胡双全, 杜贵超, 甄胜利.
泰国呵叻盆地二叠系Pha Nok Khao组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89-7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3
|
[6] |
刘鹏, 王晓锋, 房嬛, 郑建京, 李孝甫, 孟强.
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测试新方法
. 沉积学报,
2016, 34(1): 200-20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9
|
[7] |
樊爱萍, 杨仁超, 韩作振, 崔明明, 蔡娜.
鲁西地区张夏组碳酸盐岩成岩系统
. 沉积学报,
2015, 33(1): 67-7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7
|
[8] |
宋慧波, 王芳, 胡斌.
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26-11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6
|
[9] |
.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65-979.
|
[10] |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
[11] |
薛海涛.
碳酸盐岩油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82-786.
|
[12] |
邓长瑜, 张秀莲, 陈建文, 王贤.
黔东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4): 588-596.
|
[13] |
李双应, 岳书仓.
安徽巢湖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
. 沉积学报,
2002, 20(1): 7-12.
|
[14] |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
[15] |
赖健清, 易诗军, 杨楚雄, 丁传谱.
广东凡口地区泥盆系碳酸盐岩化学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43-147.
|
[16] |
李景贵, 范璞, 崔明中, 李振西, 张柏生, 张谦, 王有孝.
塔里木盆地和唐山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差热-色谱热解气态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76-81.
|
[17] |
陈琴芳, 胡志水.
川南下二叠统致密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系统孔隙(广义)类型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44-150.
|
[18] |
侯方浩, 方少仙, 张廷山, 董兆雄, 吴诒.
中国南方晚古生代深水碳酸盐岩及控油气性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33-144.
|
[19] |
方邺森, 方金满, 袁旭音.
湖南浏阳永和碳酸盐岩中的天青石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18.
|
[20] |
徐辉.
华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一些结构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87, 5(4): 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