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森, 朱如凯, 崔景伟, 罗忠, 焦航, 柳涵.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细粒沉积岩特征与古环境——以铜川地区瑶页1井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54-5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2
|
[2] |
薛传东, 向坤, 胡廷银, 廖程, 杨欣鹏, 杨天云露, 王磊.
楚雄盆地北部桂花铜矿区晚白垩世含矿岩系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91-5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3
|
[3] |
贾浪波, 钟大康, 孙海涛, 严锐涛, 张春林, 莫午零, 邱存, 董媛, 李兵, 廖广新.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沉积物物源探讨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5): 1087-11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4
|
[4] |
李华, 何幼斌, 黄伟, 刘朱睿鸷, 张锦.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深水沉积特征及其与古环境关系——以陕西富平赵老峪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3): 483-4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31
|
[5] |
马帅, 陈世悦, 汪峰, 邵鹏程, 王志金.
欧龙布鲁克地块古生代风暴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1): 35-4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04
|
[6] |
于革, 叶良涛, 廖梦娜.
晚更新世江苏海岸带沉积分布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70-67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7
|
[7] |
牟传龙, 王启宇, 王秀平, 陈小炜, 周恳恳, 葛祥英.
造山带岩相古地理研究与实践——以甘肃省奥陶纪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1
|
[8] |
.
盆山系统沉积学—兼论华北和塔里木地区研究实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757-772.
|
[9] |
.
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构造事件年代学对比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39-953.
|
[10]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0期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05-1114.
|
[11] |
.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86-1097.
|
[12] |
杨友运.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87-393.
|
[13] |
李祥辉, 王成善, 吴瑞忠.
西藏中部拉萨地块古生代、中生代的超层序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2): 179-187.
|
[14] |
林启祥, 王永标, 徐桂荣, 肖诗宇.
东昆仑—阿尼玛卿地区早二叠世的沉积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40-344.
|
[15] |
陈国俊, 史基安, 薛莲花, 王琪, 肖立新.
塔里木西部古生代层序地层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60-565.
|
[16] |
陈刚.
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陆源碎屑成分及其构造属性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09-413.
|
[17] |
肖传桃, 李维峰, 胡明毅.
江汉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学及古地理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1): 85-91.
|
[18] |
王行信, 王少依.
构造背景和构造运动对粘土矿物分布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46-50.
|
[19] |
任战利, 赵重远, 张军, 于忠平.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1): 56-65.
|
[20] |
刘泽纯, 黄巧华.
昆明盆地两孔岩芯的沉积特征及环境磁学分析
. 沉积学报,
1992, 10(2): 5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