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秦亚超, 孙荣涛, 王红, 田振兴, 徐扬, 温珍河.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海侵沉积地层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90-8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3
|
[2] |
王兆夺, 黄春长, 庞奖励, 刘安娜, 周亚利, 查小春.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81-7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7
|
[3] |
乔大伟, 王红亮.
基于粒度小波变换分析的四川盐源盆地沉积特征及其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13-7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5
|
[4] |
黄丹青, 杨利荣, 李建星, 岳乐平, 潘峰, 徐永, 张余波.
阿尔金新近纪红黏土粒度特征及古气候记录
. 沉积学报,
2019, 37(2): 309-3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29
|
[5] |
刘建宁, 董桂玉, 王兵杰, 张琳婷, 霍少川, 曹玉鹏, 彭凯, 冷春鹏.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震积岩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267-12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5
|
[6] |
周建超, 吴敬禄, 曾海鳌.
新疆乌伦古湖沉积物粒度特征揭示的环境信息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58-116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7
|
[7] |
滕晓华, 张志高, 韩文霞, 方亚会, 叶程程.
塔里木盆地南缘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5): 941-95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0
|
[8] |
李楠楠, 介冬梅, 阳金秀, 陈雪松, 陈玉洁, 胡楚天, 乔志和.
长白山西麓泥炭灰分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73-883.
|
[9] |
.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46-652.
|
[10] |
.
北京市昌平区钻孔岩芯的磁化率与粒度组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72-579.
|
[11] |
周健.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马家嘴地区古近系戴南组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17-1128.
|
[12] |
傅 强.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80-385.
|
[13] |
谢 昕.
古环境研究中深海沉积物粒度测试的预处理方法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84-692.
|
[14] |
张喜林.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滨浅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 沉积学报,
2006, 24(1): 81-89.
|
[15] |
于学峰 周卫健 刘晓清 郑艳红 宋少华.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64-869.
|
[16] |
汪 勇.
陕北红碱淖沉积物粒度特征所揭示的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49-355.
|
[17] |
舒 强.
苏北盆地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变化特征及其意义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76-281.
|
[18] |
章伟艳, 张富元, 章伟德, 卢冰, 杨克红, 赵国军.
南海东部69柱粒度分维指标与气候代用指标的分形比较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96-701.
|
[19] |
曹红霞, 张云翔, 岳乐平, 王煜.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粒度组成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82-486.
|
[20] |
魏文寿.
沙漠表层粒度与水热变化的环境效应分析──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52-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