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启明.
渤中凹陷东南斜坡带大型湖底扇源汇系统耦合与沉积充填过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4
|
[2] |
洪瑞峰, 唐明明, 彭晨阳, 熊思琛, 解容.
供源组分和流量对于曲流河形态变化的影响 ——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水槽沉积模拟实验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6
|
[3] |
杨仁超, 李作福, 张学才, 慈兴华, 方旭庆, 李传华, 刘海宁.
异重流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917-19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08
|
[4] |
张佩, 钱其豪, 姜明忠, 陈续琴, 王爱明, 柴新, 宋祖勇, 冯文杰.
干旱湖盆边缘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39-8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5
|
[5] |
高志勇, 冯佳睿, 石雨昕, 罗忠, 张宇航.
干旱气候下冲积扇—冲积平原曲流河沉积演化过程与展布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954-19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2
|
[6] |
王科, 赵俊峰, 薛锐, 闫占冬, 李旋, 李一凡.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河流沉积类型及演变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67-13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6
|
[7] |
陈彬滔, 于兴河, 王磊, 史忠生, 马轮, 薛罗, 史江龙, 白洁, 赵艳军.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24-4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6
|
[8] |
冯潇飞, 赵晓明, 谭程鹏, 齐昆, 谢涛, 张迎春, 陆文明, 徐睿.
深海弯曲水道内部一种特殊的沉积单元:凹岸坝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40-4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6
|
[9] |
黄文奥, 赵晓明, 谭程鹏, 葛家旺, 冯双奇, 李晨曦, 陆文明.
西秦岭直合隆地区三叠系深水水道沉积模式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061-107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7
|
[10] |
李小平, 柳保军, 丁琳, 郝建光, 龚文.
海相三角洲沉积单元划分及其对勘探砂体对比的意义——基于现代珠江三角洲沉积水动力综合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55-5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3
|
[11] |
袁静.
胜利油区新北油田馆上段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25.
|
[12] |
袁 静.
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系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6, 24(1): 43-49.
|
[13] |
谢庆宾, 朱筱敏, 管守锐, 王贵文, 刘少宾, 张周良, 陈方鸿, 薛培华, 韩德馨.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19-227.
|
[14] |
尹寿鹏, 谢庆宾, 管守锐.
网状河比较沉积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21-226.
|
[15] |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33-239.
|
[16] |
董冬.
断陷湖盆陡坡带碎屑流沉积单元的沉积序列和储集特征——以东营凹陷永安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66-571.
|
[17] |
蔡峰, 许红, 郝先锋, 王玉净.
西沙—南海北部晚第三纪生物礁的比较沉积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61-69.
|
[18] |
朱筱敏, 信荃麟, 张晋仁.
断陷湖盆滩坝储集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4, 12(2): 20-28.
|
[19] |
蔡进功, 李从先.
内蒙古西南部石炭系砂坝─泻湖沉积体系的比较沉积学分析
. 沉积学报,
1994, 12(2): 45-53.
|
[20] |
柯保嘉, 陈志明, 黄家宽, 陈昌明, 汪寿松, 陈安宁.
山西二叠系河流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1): 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