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杰, 徐亚军.
走滑汇聚是华南广西运动的成因?【“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辑】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2
|
[2] |
邹灏, 李峤昕, 陈安清, 肖斌, 蒋修未, 黄长成, 胡成辉, 李蝶.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形成与消融及华南板块的记录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043-105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9
|
[3] |
龚大兴, 郭佳, 罗俊峰, 岳相元, 周雄, 周家云.
川西马尔康—金川地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残留洋盆复理石建造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10-12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1
|
[4] |
周恳恳, 牟传龙, 葛祥英, 梁薇, 陈小炜, 王启宇, 王秀平.
新一轮岩相古地理编图对华南重大地质问题的反映——早古生代晚期“华南统一板块”演化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49-45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3
|
[5] |
.
川北秦岭地区震旦—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新认识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7.
|
[6] |
.
西藏山南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岩性分布样式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1): 36-43.
|
[7] |
曹养同.
库车盆地古—新近纪蒸发岩沉积对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期次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54-1065.
|
[8] |
李士祥.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0, 28(4): 798-807.
|
[9] |
王成善.
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藏特提斯为例
. 沉积学报,
2010, 28(5): 849-860.
|
[10] |
宋天锐.
古地震记录与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9, 27(5): 872-879.
|
[11] |
晋慧娟, 李育慈.
西秦岭造山带中三叠统复理石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21-326.
|
[12] |
方国庆, 张晓宝, 李育慈.
西秦岭海西—印支期裂陷活动及其与古特提斯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4, 12(3): 76-81.
|
[13] |
夏邦栋, 马学敏.
一个前寒武纪安底斯复理石——皖南羊栈岭组复理石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1993, 11(2): 19-26.
|
[14] |
晋慧娟, 李育慈, 李菊英.
新疆北天山中石炭统的复理石相
. 沉积学报,
1989, 7(1): 49-59.
|
[15] |
杨式溥.
青海果洛、玉树地区二叠纪和三叠纪复理石相遗迹化石
. 沉积学报,
1988, 6(1): 1-12.
|
[16] |
夏邦栋, 吕洪波.
浙西皖南晚奥陶世复理石的沉积环境,兼谈鲍马层序应用问题
. 沉积学报,
1988, 6(4): 44-51.
|
[17] |
夏邦栋, 吕洪波, 熊斌辉, 何永明, 胡宝生.
浙西开化上奥陶统复理石中的环形迹
. 沉积学报,
1987, 5(2): 71-80.
|
[18] |
夏邦栋.
我国复理石的研究及其中提出的若干问题
. 沉积学报,
1986, 4(1): 49-63.
|
[19] |
杨锦源, 张四喜.
秦岭凤太矿田层控铅锌矿床的岩相古地理环境
. 沉积学报,
1985, 3(1): 54-62.
|
[20] |
关尹文, 胡火炎, 李浩鸣, 潘传楚, 王伏泉, 龙淑珍.
湘南宁远一带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的发现
. 沉积学报,
1983, 1(4): 117-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