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澳大利亚陆相原油与中国陆相原油的对比及形成环境讨论

罗斌杰 王有孝 沈平 杨醒华 郑国东

罗斌杰, 王有孝, 沈平, 杨醒华, 郑国东. 澳大利亚陆相原油与中国陆相原油的对比及形成环境讨论[J]. 沉积学报, 1987, 5(1): 10-25.
引用本文: 罗斌杰, 王有孝, 沈平, 杨醒华, 郑国东. 澳大利亚陆相原油与中国陆相原油的对比及形成环境讨论[J]. 沉积学报, 1987, 5(1): 10-25.
Luo Binjie, Wang Youxiao, Shen Ping, Yang Xinghua, Zheng Guodong. CORRELATION OF TERRESTRIAL PETROLEUM IN CHINA AND AUSTRALIA AND DISCUSSION ON ITS FORMATION ENVIRONMEN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7, 5(1): 10-25.
Citation: Luo Binjie, Wang Youxiao, Shen Ping, Yang Xinghua, Zheng Guodong. CORRELATION OF TERRESTRIAL PETROLEUM IN CHINA AND AUSTRALIA AND DISCUSSION ON ITS FORMATION ENVIRONMEN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7, 5(1): 10-25.

澳大利亚陆相原油与中国陆相原油的对比及形成环境讨论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罗斌杰,男,52岁,研究员,地球化学

CORRELATION OF TERRESTRIAL PETROLEUM IN CHINA AND AUSTRALIA AND DISCUSSION ON ITS FORMATION ENVIRONMENT

  • 摘要: 利用质谱和毛细色谱等技术分析了澳大利亚的11个陆相原油样品和中国的部分陆相原油样品,通过对原油的姥鲛烷、植烷、姥植比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对比,对主要的陆相成油环境中生成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原来单方面利用原油中姥植比或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来划分原油形成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原油形成环境的综合判识模式;即以δ13C‰值为横坐标,以Pr/Ph比值为纵坐标,不同成因的原油均落在了不同的区间,并清楚地划分出了五种基本类型的成油环境:Ⅰ.淡水-微咸水湖相环境;Ⅱ.咸水湖相环境;Ⅲ.河流-湖沼相环境;Ⅳ.泥质-沼泽环境及三角洲带;Ⅴ.海相环境。
  • [1] 1 罗斌杰,1982,陆相有机质聚集演化及成油阶段,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集刊,第1号,科学出版社。

    2 范善发,1982,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

    3 Tissot, B, P, and D, H, Welt e, 1978,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berg, New York,

    4 T. G, powell and D, M. Mckirdy, 1973, Nature Physical Science, V, 243, N,124, p, 37-39,
  • [1] 柴达木盆地北缘原油中单体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83-990.
    [2] 吴健.  兴凯湖沉积物有机碳和氮及其稳定同位素反映的28kaBP以来区域古气候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10, 28(2): 365-372.
    [3] 米敬奎.  哈得逊与轮南地区原油碳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71-1076.
    [4] 刘春莲, Franz T Fürsich, 白雁, 杨小强, 李国强.  三水盆地古近系湖相沉积岩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1): 36-40.
    [5] 段毅, 彭德华, 张晓宝, 周世新, 王智平, 张辉.  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55-359.
    [6] 卢鸿, 柴平霞, 孙永革, 彭平安.  轮南14井原油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单体碳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77-504.
    [7] 沈渭洲, 方一亭, 倪琦生, 刘燕, 林雨萍.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38-42.
    [8] 杨家静, 胡伯良.  吐哈盆地原油和烃源岩单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油源对比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07-211.
    [9] 傅家谟, 盛国英.  中国陆相原油的成因和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8.
    [10] 范璞, 张谦.  准噶尔盆地原油、生油岩的顺磁共振及碳同位素的特征 . 沉积学报, 1986, 4(1): 19-1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44
  • HTML全文浏览量:  29
  • PDF下载量:  26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85-08-10
  • 刊出日期:  1987-03-10

目录

    澳大利亚陆相原油与中国陆相原油的对比及形成环境讨论

      作者简介:

      罗斌杰,男,52岁,研究员,地球化学

    摘要: 利用质谱和毛细色谱等技术分析了澳大利亚的11个陆相原油样品和中国的部分陆相原油样品,通过对原油的姥鲛烷、植烷、姥植比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对比,对主要的陆相成油环境中生成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原来单方面利用原油中姥植比或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来划分原油形成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原油形成环境的综合判识模式;即以δ13C‰值为横坐标,以Pr/Ph比值为纵坐标,不同成因的原油均落在了不同的区间,并清楚地划分出了五种基本类型的成油环境:Ⅰ.淡水-微咸水湖相环境;Ⅱ.咸水湖相环境;Ⅲ.河流-湖沼相环境;Ⅳ.泥质-沼泽环境及三角洲带;Ⅴ.海相环境。

    English Abstract

    罗斌杰, 王有孝, 沈平, 杨醒华, 郑国东. 澳大利亚陆相原油与中国陆相原油的对比及形成环境讨论[J]. 沉积学报, 1987, 5(1): 10-25.
    引用本文: 罗斌杰, 王有孝, 沈平, 杨醒华, 郑国东. 澳大利亚陆相原油与中国陆相原油的对比及形成环境讨论[J]. 沉积学报, 1987, 5(1): 10-25.
    Luo Binjie, Wang Youxiao, Shen Ping, Yang Xinghua, Zheng Guodong. CORRELATION OF TERRESTRIAL PETROLEUM IN CHINA AND AUSTRALIA AND DISCUSSION ON ITS FORMATION ENVIRONMEN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7, 5(1): 10-25.
    Citation: Luo Binjie, Wang Youxiao, Shen Ping, Yang Xinghua, Zheng Guodong. CORRELATION OF TERRESTRIAL PETROLEUM IN CHINA AND AUSTRALIA AND DISCUSSION ON ITS FORMATION ENVIRONMENT[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87, 5(1): 10-25.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