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曹默雷, 陈建平.
由层序地层学角度分析大塘坡式锰矿沉积过程——以湘西北民乐锰矿为例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083-109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0
|
[2] |
夏攀, 甯濛, 文华国, 郎咸国.
镁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546-156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2
|
[3] |
尹青, 伊海生, 周凯.
桂西南地区三叠系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44-115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6
|
[4] |
付锁堂, 王震亮, 张永庶, 王爱国, 孔红喜, 范昌育.
柴北缘西段鄂博梁构造带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来自碳、氧同位素的约束
. 沉积学报,
2015, 33(5): 991-99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5
|
[5] |
孙省利, 曾允孚.
西成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岩物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2, 20(1): 41-46.
|
[6] |
刘文均, 郑荣才.
花垣铅锌矿床包裹体气相组份研究——MVT矿床有机成矿作用研究(Ⅱ)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08-614.
|
[7] |
闵茂中, 王湘云, 沈保培, 文光斗, 樊涛.
我国最大古岩溶型铀矿床成因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18-122.
|
[8] |
王东安, 陈瑞君.
扬子地台不同时代层状硅岩的硅同位素结果的讨论
. 沉积学报,
1996, 14(2): 82-88.
|
[9] |
李春园, 王先彬, 邵波, 文启彬.
黄土沉积物中碳酸盐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方法
. 沉积学报,
1995, 13(1): 69-74.
|
[10] |
赵震.
从氧、碳同位素组成看蓟县元古宙碳酸盐岩特征
. 沉积学报,
1995, 13(3): 46-53.
|
[11] |
卢武长, 崔秉荃, 杨绍全, 张平.
甘溪剖面泥盆纪海相碳酸盐岩的同位素地层曲线
. 沉积学报,
1994, 12(3): 12-20.
|
[12] |
李兆兴, 陶明信, 徐永昌, 陈发源.
窑街煤田碳酸盐与突出气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2, 10(1): 93-100.
|
[13] |
梁同荣, 廖士范.
贵州北部铝土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机制问题
. 沉积学报,
1989, 7(4): 57-67.
|
[14] |
闵茂中, 孔令福, 江仪.
3701铀矿床成因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89, 7(1): 81-89.
|
[15] |
陈先沛, 陈多福.
广西木圭上泥盆统乳房状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88, 6(4): 22-32.
|
[16] |
陈其英.
中国东部主要成矿时代磷块岩的组成
. 沉积学报,
1987, 5(3): 135-148.
|
[17] |
王关玉, 陈成业.
层控菱铁矿的氧、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 沉积学报,
1986, 4(2): 27-38.
|
[18] |
杨兴裕.
滇西鹤庆县小天井锰矿床特征及成因的初步探讨
. 沉积学报,
1985, 3(3): 105-114.
|
[19] |
陈耀钦, 曾波夫.
试论凡口大型层控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 沉积学报,
1984, 2(3): 34-47.
|
[20] |
姚振凯.
我国层控碳酸盐岩铀矿床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
. 沉积学报,
1984, 2(1): 6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