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翰林, 邹才能, 邱振, 尹帅, 杨智, 吴松涛, 张国生, 陈艳鹏, 马锋, 李士祥, 张岩.
陆相黑色页岩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810-18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8
|
[2] |
刘文栋, 钟大康, 孙海涛, 曾鑫耀, 梁雪祺, 胡欣, 李荣容, 彭思桥, 宋雨佳.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古地貌响应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75-12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0
|
[3] |
王越, 张关龙, 王圣柱, 林会喜, 张奎华, 汪誉新, 曲彦胜, 张顺, 张亚男.
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79-58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59
|
[4] |
郑伟, 齐永安, 邢智峰, 白万备, 陈百兵, 李小燕.
豫西济源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21-113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4
|
[5] |
肖笛, 谭秀成, 山述娇, 彭浩, 陈虹宇, 万伟超, 熊鹰, 李顺.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82-119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11
|
[6] |
宋慧波, 王芳, 胡斌.
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26-11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6
|
[7] |
.
东疆上二叠统烃源岩中的短链甾烷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84-789.
|
[8] |
.
鄂西南利川二叠纪吴家坪组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90-599.
|
[9] |
.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陆相热水沉积方沸石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2, 30(2): 205-218.
|
[10] |
马志鑫.
四川广元中二叠统栖霞组似球粒灰岩微相特征及沉积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49-457.
|
[11] |
马黎春.
罗布泊盐湖“大耳朵”盐盘特征、成因及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25-133.
|
[12] |
邱振.
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上二叠统沉积微相
. 沉积学报,
2010, 28(5): 1020-1036.
|
[13] |
田云涛.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71-677.
|
[14] |
杨家静, 王一刚, 王兰生, 文应初, 刘划一, 周国源.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9-353.
|
[15] |
吴少波.
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33-339.
|
[16] |
张晓宝, 王志勇, 徐永昌.
特殊碳同位素组成白云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49-452.
|
[17] |
崔智林.
新疆伊犁晚二叠世Ophiomorpha的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09-213.
|
[18] |
吉磊.
西藏岗巴地区始新统遮普惹组的沉积微相和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88-95.
|
[19] |
胡斌, 吴贤涛, 潘丽敏.
川西峨眉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河流沉积中的痕迹化石群落
. 沉积学报,
1991, 9(4): 128-135.
|
[20] |
何远碧, 高卫东, 张廷山.
黔南桑朗地区上二叠统和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5, 3(2): 7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