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莹, 陈少平, 刘志峰, 杨东升, 耿名扬, 吴斌.
沉积环境对渤海金西A洼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90-9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7
|
[2] |
郭沫贞, 吕福亮, 邵大力, 侯福斗, 杨涛涛, 李东.
东爪哇盆地抱球虫灰岩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13-7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8
|
[3] |
李泉泉, 鲍志东, 肖毓祥, 陈建阳, 李忠诚, 王振军, 刘敏昭, 李卓伦, 许西挺, 操凡.
混合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53-1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40
|
[4] |
李泯星, 屈海洲, 程曦, 杨迅, 杨东凡, 张本健, 张云峰, 李晓.
火山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及成岩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10-8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8
|
[5] |
时文革, 巩恩普, 褚亦功, 张永利, 姚玉增, 王铁晖, 马伟, 赵纯福.
新疆拜城新近系含铜岩系沉积体系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074-10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2
|
[6] |
宋慧波, 王芳, 胡斌.
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26-11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6
|
[7] |
刘群, 袁选俊, 林森虎, 王岚, 郭浩, 潘松圻, 姚泾利.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黏土岩分类和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16-1025.
|
[8] |
马志鑫.
四川广元中二叠统栖霞组似球粒灰岩微相特征及沉积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49-457.
|
[9] |
田云涛.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71-677.
|
[10] |
郭福生.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36-141.
|
[11] |
张慧, 周安朝, 郭敏泰, 贾炳文.
沉积环境对降落火山灰蚀变作用的影响——以大青山晚古生代煤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15-520.
|
[12] |
朱扬明, 张春明, 张敏, 梅博文, 金迪威, 肖乾华.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03-108.
|
[13] |
韦龙明.
菌藻对碳酸盐颗粒的泥晶化作用研究─以滇西保山地区下石炭统研究为例
. 沉积学报,
1995, 13(3): 89-97.
|
[14] |
高仁祥.
川南地区下三叠统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1, 9(3): 50-58.
|
[15] |
王建华.
克列斯特盆地布尔季加尔阶海相磨拉石沉积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1990, 8(2): 87-96.
|
[16] |
史基安, 马宝林, 师育新.
新疆巴楚-柯坪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0, 8(4): 59-67.
|
[17] |
王云飞, 王苏民, 冯敏.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湖相隐藻层纹石岩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0, 8(4): 49-58.
|
[18] |
李书舜, 刘大成.
四川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环境与生物礁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2-117.
|
[19] |
栾绍堃.
青海祁连含煤区侏罗纪含煤岩系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7, 5(1): 132-136.
|
[20] |
崔克信, 甄勇毅.
华南震旦纪和寒武纪磷块岩沉积环境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1):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