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子龙, 范昌育, 惠潇, 邓秀芹, 孙勃, 韩晓洁, 王爱国, 王刚.
非常规沉积储层层理缝研究进展及趋势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150-11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4
|
[2] |
李丹, 陈洪德, 刘磊, 王志伟, 赵伟波, 虎建玲.
鄂尔多斯地区南部早二叠世山西组源-汇系统差异与构造-沉积格局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3
|
[3] |
施振生, 邱振.
海相细粒沉积层理类型及其油气勘探开发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81-1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7
|
[4] |
钟建华, 宋冠先, 倪良田, 孙宁亮, 郝兵, 葛毓柱, 薛纯琦, 孙景耀, 刘闯, 曹梦春.
黄河下游与黄河三角洲现代非地震变形层理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2): 239-25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8
|
[5] |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鞍状白云石孔隙充填物差异与成因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53-259.
|
[6] |
.
构造驱动大巴山前陆烃类流体排泄:含烃包裹体纤维状方解石脉证据
. 沉积学报,
2013, 31(3): 516-526.
|
[7] |
.
基于驻波理论解释丘状交错层理——以徐州地区贾园组风暴沉积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08-1013.
|
[8] |
高志勇.
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第三系“不同段、不同排构造”储集性之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0, 28(3): 534-546.
|
[9] |
袁静, 陈鑫, 田洪水.
济阳坳陷古近纪软沉积变形层中的环状层理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6, (5): 666-671.
|
[10] |
.
济阳坳陷古近纪软沉积变形层中的环状层理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66-671.
|
[11] |
.
江苏中部淤泥质潮滩潮汐层理成因机理和风暴沉积判别标志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62-569.
|
[12] |
刘志飞, 王成善, 金玮.
可可西里盆地早渐新世雅西措群爬升沙纹层理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560-565.
|
[13] |
王裕宜, 詹钱登, 韩文亮, 邹仁元.
高浓度黏性泥石流堆积层理结构中筛积层和粗化层形成机理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05-210.
|
[14] |
曾溅辉, 王洪玉.
反韵律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92-597.
|
[15] |
钟建华, 马在平.
黄河三角洲变形层理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1): 45-49.
|
[16] |
陈荣坤.
华北地台中晚寒武世沉积层序中生物丘构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49-56.
|
[17] |
李从先, 张桂甲, 李铁松.
潮坪沉积的韵律性与作用因素的周期性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71-78.
|
[18] |
王翔, 张维吉.
陕西蓝田丹凤群上段风暴沉积
. 沉积学报,
1991, 9(3): 74-79.
|
[19] |
陈先沛, 陈多福.
广西木圭上泥盆统乳房状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88, 6(4): 22-32.
|
[20] |
李凡.
白沙口海岸带沉积物的床面形态及层理构造
. 沉积学报,
1983, 1(3): 98-108.
|